台灣「太陽花學運」發生後有些觀點一直如鯁在喉,事情暫告一段落,終於可以動筆。我個人一向寫任何分析貴在理性全面。
群情洶湧的時候,任何評論抽水之餘,連平常理性的人也聽不進去可謂多餘。為免被亂扣帽子,先旨聲明標題不是貶低本土或反服貿,相反年輕人突破黨派意識,在守護政治主體性上的團結讓人鼓舞,只要我們年輕群眾的眼光和識見跟得上的話。
這場運動與香港的反蝗思維,反映了某部份普羅大眾發自內心對紅色資本與大陸經濟對本地入侵的恐懼與反彈。
綜合一些媒體報道和網絡文章,可以得知反服貿的其中一個理據是:這是一場官僚政府與資本家之間的「枱底交易」,這種「黑箱作業」的模式非但有違台灣社會重視的民主核心價值,再者,有香港CEPA的「前車之鑑」,證明統戰的「大禮」實為木馬。
服貿一旦通過,社會資源便會被自由行掏空,甚麼本土文化,生存危機通通被通脹和賣身給紅色資本的大企業擠佔,繼而貧富懸殊中產下流化,民眾淪為無產(房產)一族的廉價勞工,最後淪為大陸經濟的附庸。
本來這種擔心合情合理,然而群眾運動的一個普遍問題,是正確的出發動機往往因為群眾方向感闕如走進死胡同。
反服貿走幕末攘夷派老路?
反服貿學運和本土反蝗心態值得憂心的並不是他們強調「本地主體性」,例如有些關於保護本地資源的權利(如旅客審批權)為經濟長遠利益計是應該收回的。但某些脫離經濟實力後盾的排外躁動卻讓人憂心,因當中充斥故步自封的味道。
這甚至讓我聯想到日本江戶時代的「幕末攘夷」。估計80後都睇過《浪客劍心》,順手做些wiki關聯閱讀估計不難。
當年幕府未得天皇「授意」就與美國簽訂開國的通商條約引發了地方志士的強烈反彈,認為指摘幕府此舉藐視天皇(等同全國人民精神領袖啦)與外國「蠻夷」簽署了不平等條約,破壞傳統。於是攘夷派借天皇使者之名逼迫幕府「攘夷」趕走要求通商洋人,繼續閉關鎖國。
聽出來問題所在了嗎?外夷不(屑)遵守本邦禮儀,洋人資本主義侵略。說得對,但攘夷派也不看看後面雙方經濟實力後盾比較,結果鬧了今人看來「不識時務」的笑話。時移世易,如果我們把上述的幕府換成政府,攘夷換成反蝗,通商條約換成服貿再看看呢?
說這些,不是為了反對攘夷,只是想說明教條主義解決不了當前問題。再看看日本那些原先的「攘夷派」,取得政權後馬上改弦易轍開國,甚至搞起全盤西化(叫「文明開化運動」)。
難道這些人精神分裂了嗎?當然不是!你看國家「西化」過頭了,他們又搞起了保育,開始鼓吹傳統文化起來。
為甚麼?因為這批年輕的維新志士並不是讀死書的,他們很快便參透到,在新的列強資本主義舞台上,任何「本土文化」和「軟實力」都要資本等硬勢力來埋單!
強調本土意識來保護國家或地方的「主體性」,一點都沒有問題,但必須認清「本土」的本質是一種價值。一種理念,只可能是「軟實力」而非「硬實力」。任何族群要談「軟實力」,得在市場上保有足夠競爭力的先進載體「硬實力」來支持(好比荷李活明星的星味,也要靠特技、電影發行網絡、版權等元素來支撐)。
否則的話,任何壁壘藩籬被科技經濟滲透攻破只是時間問題。最簡單例子便是明朝日本用鎖國方法可以僅可擋住葡萄牙人之類的第一代海權力量,但這個勝利在日後面對英國人等第三代工業海權國時便要全民「加倍奉還」了。
歷史上,以「壁壘手段」抵抗外國資本剝削本地中小企和勞工在短期內是可行的,但背後關鍵是你地躲起來苦練硬功,而不是閉起關來「南陽高卧」!「壁壘手段」是暫時性有效,要看雙方的經濟和技術的差距有多大。
資本主義全球化阻擋不了
應該要說港台的社會恐懼,即是「紅色資本」的侵略和滲透,起碼我從金融行業的角度看非常真實。但有時候在辦公室清夜撫心自問。十幾二十年前大陸只是一堆被港台資本利用的血汗工廠,他們甚至連炒樓的「財技」都不懂。
如果制度是那麼落後,精英層只是一味的「腐敗」,那麼港台的先進的資本主早該滲透操控了他們,代工廠早就利用大陸市場建起一家家三星索尼,怎麼看起來現在最成功脫離代工,開始在科技五百強嶄露頭角的都是甚麼小米、華為之類(我就不說網絡新經濟企業了,當然也不算上那些靠雙軌制傾斜的國企)。
相反,我們的優點只剩下制度保障優勝了嗎?那是軟實力,那麼硬實力呢?是否該正視倒退的原因?
當然,有人會馬上祭出保衞民主選舉制度的Holy Grail。好吧,但我想了解時事的都知道網絡新經濟大潮下,以掌握數據算法為首的新興科技資本已在醞釀顛覆各行業。
如果說現在用「反服貿」方式能擋得住紅色資本的滲透,保衛得了本土社會,改天若是本地企業也學習對岸網絡公司搞「互聯網顛覆實業」,你難道要立法要求公司最少請幾多個僱員才可開業?
目前各種看來還非常20世紀的行政制度到時是否應付得來呢?這問題就像我們問歷史題:「當時是否只要清朝和幕府廉潔一點,宗法農耕社會就不會被資本主義敲開大門侵略了?」
希望我們的本土派吸取「幕末攘夷」的經驗,「攘夷」作為政治口號用沒問題。但富強的根本是在硬實力上保持領先,寄望任何「價值」來捍衞本地優勢絕對行不通,應該想想另闢蹊徑。
無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