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點解唔係「港滬通」?你話呢) 的消息傳出後,港交所(388)應有所益,未知李總裁會否又以千字鴻文作記。至於「市場」則預期其他周邊行業亦會受到帶動,當然最想帶動的其實只是氣氛。正如當年的港股直通車,最終都會有「市場人士」受惠。而這幾年有大批紅企來港上市,何嘗不是肥了本港的財經公關。
服務水平良莠不齊
財經公關公司由小至幾人的公司,至規模過百人的企業,開到成行成市,該說是開到上市。不過急速發展之下,人才供不應求,縱未至於求才若渴,招聘過程將就亦意料中事。所以近年行業的服務水平每下愈況,又豈會無因。
比起一般只識「湊客」、搞活動以及安排訪問的一般公關,財經公關一向予人更為專業的感覺。皆因做得財經公關,至少要有基本的金融財經知識,IPO、PE等等一籮籮財經詞彙必定都琅琅上口,所以,客戶對財經公關的期望亦會比較高。
惜行業興旺,造就了不少唔識財經的人都去做甚至去搞呢類公關公司,良莠不齊在所難免,公關公司非但未能為客戶提升形象,反而為客戶倒米。
或許有些公司根本不在意倒米,因為大把,事關近年財經公關的大客絕大部份都是國企級數。而內地企業只重曝光的作風,亦教公關公司自動或被迫成為推廣宣傳機器。加上文化使然,一切重量不重質,公關職責且為「湊數」而無所不用其極。最常的做法就係濫竽充數,為確保客戶活動有足夠曝光及覆蓋,即係要有番咁上下出席人士及採訪媒體,當然越多越好。
記起某內企發佈會,我也在場,所謂的媒體代表,幾乎都是廣告業務員,他們來的目的只係同老闆們交換卡片,當日我的卡片轉瞬沽清,還爭着要約我專訪,不過若要見報嘛,心照之餘,自知要關照該報廣告部在先。
過往曾與不少財經公關公司接觸,普遍印象可能同許多媒體朋友一樣,都係普通印象(如此評價,已然厚道)。新聞稿錯漏百出早已見怪不怪,友人任職的上市公司曾經在記者會前的晚上,方接到財經公關公司的電話,表示在同一時間有多個業績公佈的記者會進行,該公司電腦不敷應用,要求友人自己帶同電腦出席,以及要預早時間到場,好讓會前可以進行測試及演練!
至於媒體朋友(利申:我梗係受友所託)亦身受了不少財經公關公司的氣。最常見的就是記者朋友應公關所邀採訪企業活動,然後會另行安排管理層專訪,但最終就係話礙於客戶壓力,專訪往往由「獨家變大圍」。
公關不但討記者厭,亦間接壞了客戶名聲,令媒體對其產生負面形象。同時,亦有公關在邀請記者出席記者會前,誓神劈願話某某重要人物一定出現,當然又是誤會一場。如此瞞天過海的場景,又教我想起京官和訪滬泛民的一場鬧劇。
其實,財經公關和媒體猶如唇齒相依,豈能神仙過海,曲終未盡人散,但山水有日相逢。
盧先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