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島違法越界 環團恐開惡例

人工島違法越界 環團恐開惡例

【本報訊】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工程施工範圍超出法定圖則,路政署以「臨時設施或需暫時停泊於工程範圍附近」為由,死撐沒有違規。環保團體表示,不能接受這個解釋,齊聲譴責政府不尊重環保法規,恐怕先例一開,往後的工程將會更加肆無忌憚破壞環境。 本報昨日披露,中國海灣工程承建的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填海工程,施工範圍連月來一直超出法例核准圖則。承建商在沒有知會公眾下霸佔填海範圍附近30公頃水域,並在該處放置了填海用的「鳥籠」、碎石樁及防沙幕等設施。

指海事處核准範圍

路政署昨日回應事件,聲稱填海工程展開至今,填海施工並沒有超出刊憲的工程範圍。但有鑑於填海工程涉及多艘大型工程船隻及臨時設施,而船隻及臨時設施於填海工程期間或需暫時停泊於工程範圍附近。有關臨時船隻及設施均在海事處報告所核准的施工區範圍以內,以確保填海工程不會影響海上交通安全及環境。路政署亦有委派顧問公司駐地盤緊密監督工程,一旦發現任何違規情況,會立即跟進。 世界自然基金認為路政署的解釋不能接受,助理環境保護經理李美華(圖)說,路政署只是把臨時措施告知海事處,而海事處只負責航海交通安全,不理會對環境的影響,「我哋唔知嗰30公頃水域有乜嘢生物,環境影響評估報告又冇做過評估,如果有高生態動植物喺度,好大可能從此消失」。

環評報告如同虛設

李美華續指,政府現在的方針是先發展後保育,未來還有很多大型工程上馬,「如果今次過到骨,咁成個環評制度都可以廢除,做環評報告都冇意思」。 環保觸覺總幹事譚凱邦指,今次事件揭示政務官被迫官官相衞的文化轉變,「以前嘅專業部門,喺一啲灰色地帶上面,都會為求穩陣,唔會輕易放鬆法規,但係𠵱家就放晒水,我哋非常憤怒」。他續說:「如果路政署呢個邏輯係啱嘅,咁施工範圍擴大到屯門都得啦!」 環保署表示是因應施工需要調整隔泥幕,有關工程在隔泥幕範圍內進行,否認違反環境許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