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筷子基北灣一帶,每年都有數噸魚離奇浮屍海面,傳出陣陣臭味;今年4月初,澳門海事局又打撈近19 噸死魚,數字令人震驚。有環保人士指出,這一帶地形奇特,較易囤積污染物,加上遊珠海城市的污水源源不絕,影響海洋生態,是魚類的天然陷阱,。
據澳門海事局公佈的數據,近5年來遇難的魚類包括有:小黃魚、烏頭及鱸魚等。2014年4月打撈約19 噸;2013年4及9月則打撈約4.2噸;2012年 4月打撈約5.7噸;2010年6及12月打撈約4.7噸。其中,僅2011年沒有魚類死亡。
當地環境保護局曾派員調查,指出大量魚類死亡的原因,是天氣悶熱和低氣壓令水中溶氧下降,近日又連續陰天,令水藻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補充氧氣,加重水中缺氧。澳門生態學會會長何偉添解釋,因為筷子基水域呈內凹的鑊型,水流封閉,故即使它是開放的水域,也會出現海水缺氧。
一般魚類生存所需溶解氧在4毫克/升以上,但設於筷子基北灣的水質監測站數據反映,水中溶解氧數值較平日偏低,長時間低於0.5毫克/升,魚類得不到必需的氧氣,故產生局部死亡。
對魚類來說,筷子基好比索命「凶宅」:上游珠海前山鎮的污水流入,帶來大量污染物及浮游生物,令水藻急速繁殖,從而吸引大量魚類;然而,當天氣悶熱或遇上陰天,令水藻不能進行光合作用,魚類便會缺氧而死。
其實香港都發過大量魚類死亡事件:今年2月中,元朗八鄉有魚塘水面浮滿逾百條魚屍。中國方面,湖北更曾有22萬磅魚死亡。這些生態災難都跟天氣變化和污染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