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報告】
【本報訊】梁振英班子揚言未來10年興建20萬個公屋單位,應付長遠房屋需求,更一直聲稱公屋輪候冊的家庭3年可上樓。但最新一份審計報告踢爆政府「講大話」,指房屋署內部四年前已評估2017年度已不能達到「3年上樓」目標,至2020年度更惡化到需輪候5年。有長策會成員感到震驚,更擔心以現時新增公屋申請數量計算,「或要9年才可上樓。」
記者:謝明明 韓耀庭
報告指出,房屋署於去年12月報稱公屋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為2.9年,但根據房署的公屋長遠需求評估,預計2017年度平均輪候時間延至3.1年,至2020年度延長至4.6年。若未來十年的預計公屋建屋量不足,可能令輪候情況惡化,屆時公屋申請人平均輪候時間至2020年度延長至5年。審計署更踢爆房署早於四年前已知道「三年上樓」目標只可撐到2014年度,但一直無向外披露相關數據。
離達標尚欠38公頃土地
報告又指出,房署在2012至2016年度的首個五年期內的公屋建屋量預測約為7.9萬個,而2017至2021年度的第二個五年期,政府已物色足夠用地興建逾10萬個單位,但與10年期內提供20萬個公屋單位的新建屋目標相比,預計供應量仍然不足,尚欠38公頃土地才能達標。
審計署認為,房署必須確定和監察要多少公屋單位,才能將平均輪候時間維持在三年,並密切監察預計建屋量會否嚴重不足及會否延長輪候時間。
另審計署發現政府向房委會提供替代用地作公屋發展,但由選定用地至竣工或需10年以上,其中沙田水泉澳邨於99年被撥作發展居屋,並完成平整工程,03年房委會停建居屋,該幅用地改作私人房屋發展用途,一直丟空,直至09年再被納入公屋發展,預計明年底竣工,整個計劃耗時16年。
同時,審計署發現部份多年前已清拆的公屋重建用地一直未發展,包括石硤尾邨第三、六及七期及東頭邨第22座。
審計署署長孫德基表示,房委會及政府要加大協調力度,做好批地及地區諮詢,社會配合才可共同達到目標。房署同意審計署建議,並表示會考慮有關建議。
長策會成員王坤對輪候上樓時間長達五年感震驚,他曾要求政府檢討公屋輪候冊上樓時間,但政府堅稱可維持三年上樓目標,毋須檢討,「𠵱家明顯一拖再拖」。他直言,公屋輪候冊只會有增無減,以現時每月約4,000宗新申請計算,「我睇唔到房署嘅建屋量可維持到3年上樓,5年都唔到,可能要7年、9年先可上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