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都知道落實真普選不是容易的事,從來都知道北京當權者會軟硬兼施威逼利誘阻撓香港出現真普選,只是這條路比原先預計更崎嶇,更難走。北京的僵化強硬態度就不必多說了。到上海跟泛民主派議員會面的京官基本上只是擺出友善的臉孔,骨子裏寸步不讓。否定公民提名、政黨提名之餘又搬出港人治港以愛國者為主體的陳舊說法,明示暗示即使2017年特首有「普選」,北京依然要先作篩選,依然想令整個選舉在她的控制中。
但正如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先生所言,事先就能知道結果的選舉不是真正的選舉,只是一個騙局,只是要拿投票程序確認北京心目中的人選,根本不能反映市民的意願。
假若北京不改變這種操控一切,擺佈一切的心理,假若北京仍堅持選舉百分百可控可預知結果,那不要說2017年,甚至2047年也不可能有真普選。
北京的頑固、僵化態度固然是重大憂慮,市民對各種爭取普選活動不管是抗爭或談判反應明顯變得冷淡,變得漠不關心更令人憂慮,因為少了市民的支持,少了市民的積極參與,爭取民主的動力便會減弱,令北京及建制派退讓的本錢便會大減,要爭取真正的普選只會更困難。
事實上近幾個星期雖然已是第一輪政改諮詢的最後階段,但市民的反應並不熱烈。幾個泛民主派政團聯手發動的馬拉松絕食行動沒有引來大的迴響,不管是籌款或爭取市民支持上都沒有多少作用,冷嘲熱諷反而有不少,跟早前反國教、撐港視行動的熱烈反應不可同日而語。至於第一次面對面跟北京談判的泛民議員上海之行同樣在不冷不熱的情況下落幕。參加的沒有半點興奮,一般市民甚至連罵的興趣也沒有,就像沒有事發生一般。可以說,爭取政改及真普選行動到目前為止並沒有點起市民的激情熱情,市民像洩氣的皮球那樣毫無反應與動力。
不少學者、政界人士分析認為,泛民主派政團之間的分裂爭拗令支持民主的市民無所適從;他們本身缺乏新思維、新策略應付北京的高壓及爭取市民支持也是巿民變得冷漠的重要原因。長期分析香港社會、政治動態的學者呂大樂先生更指泛民主派步向夕陽,失卻了推動民主運動的位置。泛民主派政團有積習,有包袱,追不上民間社會的變化也許都是事實,市民對他們的支持縮減,對他們辦的活動興趣下降更是他們必須認真檢討的事。然而,在當前政改的關鍵時刻,我們需要動員社會上每一分爭取民主的力量,需要爭取每一把爭取普選的聲音。各泛民主派政團儘管各有各缺陷與問題,但在爭取真普選的過程不管是談判或抗爭,他們仍有相當吃重的角色,仍有可發揮的作用,不該一筆抹煞,反而應該加強鞭策,加強監察,好讓這些政團跟民間社會、跟爭取民主的市民回復緊密的關係。
不過,爭取民主不能單靠代理人,不能單靠政治團體,市民必須要積極表態,必須有參與討論、行動的準備。北京最希望的是市民對政改變得冷漠,變得漠不關心,變得袖手旁觀;因為這樣她就能輕易瞞天過海,把假貨普選硬塞到我們的頭上,要我們甘心情願選出她的傀儡,選出那些一心只想討好「阿爺」的人。事實上北京及她的同路人已在逐步收緊政改討論的空間與範圍,已在營造篩選就是普選的既成事實,若果市民不及時表明反對篩選,任由北京及她的同路人蒙混過關,往後的政改爭論將會更被動,更難以挽回。
今天的北京當權者跟回歸前不一樣,他們手上握有的軟硬權力比以前大得多,手段越來越高明,可用的錢、資源更是難以估計。從中聯辦主任張曉明一支歌一幅字就替民建聯籌得2,500萬已可見一斑。面對這樣有權有錢的對手,我們只有更警醒,只有更團結,只有更積極發聲,不然當家作主的日子是不會來的。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