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浸大最新研究發現中藥治療,可降低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最多達五成,有效減輕胸悶痛、心悸等症狀,為冠心病患者帶來新希望。負責研究的浸大中醫藥學院臨床部講師張紅霞指,使用有益氣、養血等作用的中藥材,可為冠心病患者「通補兼施」,改善冠狀動脈狹窄的問題。
中醫稱冠心病為「胸痹」、「心痛」,病因與臟腑虛損、飲食不節制、過勞及七情鬱結有關。
一般以益氣、養血、助陽、活血、理氣和解毒等中藥組方作治療,如黨參、三七、法半夏等。保持心境開朗、避免情緒鬱結;作息定時、均衡飲食及適量運動,也是中醫認為可預防冠狀動脈狹窄的方法。
降低冠狀動脈狹窄50%
該研究邀請31名冠狀動脈狹窄的病人參與,包括23男8女,介乎38歲至87歲。
全部曾接受血管造影或電腦掃描檢查,證實有一條或多條冠狀動脈狹窄。其中26人屬中至嚴重程度狹窄,狹窄程度介乎50%至100%,其中五人曾做通波仔手術但失敗。
31名病人服中藥介乎21日至16個月。結果指有22名病人的胸悶痛、氣短及心悸等心絞痛症狀減退,另有7人的發作次數、程度及持續時間減輕。中醫藥治療降低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由10至50%不等,有78%患者可於半年內降低動脈狹窄程度。研究認為中醫藥治療可以是冠心病患者在手術以外的另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