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留意近期內地的金融改革的話,都會不斷被同一個詞語轟炸——倒逼,倒逼國企改革、倒逼市場改革、倒逼資本賬開放,倒逼已變成充滿魔力的萬能key,任何現有秩序只要加上這前置詞,就好似水到渠成,難題豁然開朗。
據我的理解,倒逼的意思,是藉主動開放市場,令現有建制要面對市場的壓力,因而要加快改革。既然要逼,當然是之前不情不願,勉為其難,甚至是會利益受損。現有秩序心態上是抗拒,但形勢比人強,惟有盡快適應新的遊戲規則。
滬股通難令A股進步
聽起來頭頭是道,但今次各種各樣倒逼的新猷,又是否對辦呢?看看今次鬧哄哄的雙向直通車,其邏輯是利用開放上海A股予港人投資,來倒逼A股市場改革。我不禁頴頭,QFII(合資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推出近十年,額度比今次滬股通的3,000億元大得多,曾經也予人相同的寄望,但這些年的成績如何?A股是否有被這些機構投資者逼出長足的進步?他們一直都做不到的事,難道反而香港的散戶可以?
再說另一焦點國企改革,最近兩家央企均有業務重組的大動作,中石化(386)宣佈會減持油品銷售業務最少三成股權,甚至有消息說正考慮把該業務分拆上市;另一邊廂,中信集團也即將公佈把全部資產注入中信泰富(267)的千億交易詳情。兩家央企的舉措,均被視為新政府下的國企改革的先行者,又是運用市場力量來倒逼改革的案例。
不過,國企央企都是龐然大物,不少在其市場擁有壟斷性力量,要讓市場足以改變其行為,這股力要很大,暫時看來,把生意上市或分拆,賣出少許股權套現,很難說會對國企帶來怎樣大的壓力。
國企改革欠實質內容
H股掛牌二十年來,不是都在做同一件事嗎?換另一個角度看,中石化把下游業務減持套現,充實其財政實力,其壟斷性地位似乎變得更穩固,多了一些街外股東,又如何可以比現有的H股股東,能施加更大逼力。單單這種財技上的操作,我看不到有甚麼進步。
查實習李新政府上台後,在官媒配合下上述改革口號的攻勢排山倒海,但很多欠缺實質內容,甚至讓人摸不着頭腦,或許市場應該冷靜下來,拾回自知之明,明白自己的力量畢竟有限,不要幻想自己可以逼出甚麼真改革。
正如近期的違約事件,以為中央真的執意容讓一些財困公司破產,以儆效尤,令投資者/銀行打消政府必救的念頭,日後借貸時更注重市場風險,可惜近日《金融時報》也形容,今輪違約潮其實是虛有其表,只是A貨,失救的都是一些中小型的民企,那些對地方就業或政府財政重要的民企統統獲救,一個都不能少。
總理李克強上月初發表任內首份政府工作報告時,不再提到「港人治港」等字眼,內地媒體透露,這是因為李克強秉承「做不到的不寫」原則。我欣賞這份坦白,不過我擔心,寫下的也未必代表便做得到。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