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逝世25周年之際,其子胡德華先生接受多家境外媒體採訪,談論種種敏感話題,表達對現政權的失望,以及對中國政治前景的憂慮。
胡德華關心政治,認同其父開明作風,並有機會窺見中共上層權力內幕,且是少有的大膽敢言者。這些發言是他以往在國內外媒體出聲的延續。
胡德華的一些見解直白鮮明,無所避諱。他認為鄧小平改革意在救黨,而胡耀邦想要救民。「在百廢待興的時候,這兩條路是重合的,但是很快就會分道揚鑣」。他還說,「新聞、言論自由也是政治改革的第一步」,認為中共改革的最好機會已經錯過了。
習近平上台以後,反對憲政民主,打擊異議人士,為「文革」招魂。胡德平表達了明確的不滿。針對習近平提出前後三十年不能互相否定,胡德平不無諷刺地說,「是不是毛主席所說的習總的爸爸習仲勛『利用小說進行反黨,是一大發明』也不能否定?」
胡德華公開反對中共對「六四」民主運動的定性,質問「學生們究竟犯了甚麼罪你說清楚?『風波』算是甚麼罪?死掉的人也沒個說法」。
尤其重要的是,他還借用台灣「二二八」血腥屠殺、納粹德國瘋狂洗腦、前蘇聯打擊異議等歷史教訓,提示中共的專制殘暴居於歷史的巔峯。
儘管這些見解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說出真話,描述人人所見的事實,很有可能連一個北京計程車司機也知道。但是身為權貴中的一員,胡德華先生的勇氣令人敬佩。
然而,胡德華的聲音有多少的代表性,是不是太子黨中改革派的宣言,在中國政治角逐中扮演甚麼角色,有多大的力量推動中國的政治改革?答案可能是令人沮喪的。
中共歷史上很多高官的下場,比胡耀邦慘烈得多,但是其後人少有反思歷史、呼籲正義者,大多加入了搶佔資源、瓜分財富的行列。即便是在胡耀邦家族中,胡德華的言論也顯得突出。
紅二代的確是一代,但太子黨並不是一個黨。觀察習近平、薄熙來、胡德華等「紅二代」的言行,你會發現「太子黨」並不構成一種政治身份識別。太子黨中存在隱隱約約的改革派,但是幾乎不構成一種政治勢力。
胡耀邦的共產黨中央總書記工作履歷,以及他安葬在江西共青城這個選擇,讓中國政治光譜中出現一個「團派」的稱呼,被認為是繼承胡耀邦遺志、力主改革開放的團體。這不過是一種想像。最大的誤會,發生在中共前總書記胡錦濤身上,他一上任就被輿論冠以「胡溫新政」寄予厚望。十年後,人們發現這是一個政治上全面倒退的時代。
儘管如此,人們仍然沒有放棄自我安慰的幻想。最近胡錦濤到湖南訪問了胡耀邦故居,再一次引發人們對於「團派」敦促改革的議論。胡德華的發言,也被歸入這個派別,被當作中國政治的希望。
習近平雷厲風行的「反腐鬥爭」,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進一步清除所謂的「派別」,建立更加牢固的權威統治。以習近平的行事作風,以及他和胡家的關係,他也不會讓胡德華放言去幫他探路。
那麼胡德華為甚麼擁有這麼大的言論空間?除了他的政治見解、個人良心之外,還因為他並不擁有多少真正的權勢,已成為太子黨中的邊緣人。當然,其父胡耀邦在中共歷史上的尷尬地位,以及民眾的人心所向,對他也是一個蔭翳。
長平
獨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