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工程 政府無擔當統籌角色 三層架構 港鐵管理失敗

高鐵工程 政府無擔當統籌角色 
三層架構 港鐵管理失敗

【本報訊】耗資近700億元的廣深港高鐵,早被質疑是「超級大白象」,同時令港鐵工程管理能力「現形」。有高鐵工程師指,港鐵以凡事「攬上身」的管理手法處理高鐵項目,已徹底失敗,嚴重影響工程進度。港府在高鐵項目中,也未有如新機場及啟德發展等大型基建項目,成立由官方主導的專責部門統籌工程,放手將建造工程交由港鐵全權負責,結果工程延誤問題全面引爆。
新機場發展是本港最大型的運輸基建工程項目,當年港府就工程特別成立新機場工程統籌署,主導及統籌機場核心計劃各項工程,並由政府高層成立機場發展策劃委員會,負責管理監督各項核心工作。回歸後的啟德發展區,土木工程拓展處也特別成立啟德辦事處,負責統籌工程。
不過高鐵項目未如其他大型基建工程,由政府部門擔當統籌工程角色。運房局委託港鐵負責工程後,發展大權全由港鐵負責,「對口單位」路政署鐵路拓展處只能依賴港鐵提供訊息。另外,政府雖有成立由路政署署長擔任主席的高鐵項目監管委員會,每月與運房局及港鐵代表開會檢討進度,並向運房局局長直接報告。惟張炳良昨稱,上周六才獲通知工程延誤,並對此感驚訝,如所言屬實,顯示他並不掌握最新資訊。

港鐵工程總監周大滄(右)及總經理蔡豐松(左)昨召開記者會解釋高鐵延誤的原因。黃耀興攝

花人力物力釐清責任

有負責高鐵項目的工程師直指,港鐵處理鐵路工程凡事「攬上身」的管理模式,是令高鐵工程陷入困難的原因。該工程師指,港鐵工程管理架構中,工程顧問要先將圖則交予港鐵審閱,再由港鐵將圖則交給承建商。當承建商發現圖則有問題,不會像其他工程,直接聯絡顧問公司,需要交由港鐵確認問題,再由港鐵聯絡顧問公司商討對策。在三重架構下,各方都需花時間及人力物力,釐清責任誰屬。港鐵有時更會被顧問公司和承建商兩邊齊齊索償。
該工程師又解釋,凡事「攬上身」是港鐵以往引以為傲的管理特色,「目的為咗控制質量,但呢個方法興建普通地鐵就OK。高鐵工程太大,又唔係採用標準鐵路設計,用一班起機場快綫、將軍澳綫經驗嘅人管理咁龐大嘅工程,問題自然發生」。
施工困難加上管理制度複雜,導致工程「骨牌式延工」。根據本報去年取得2013年1月西九總站工程顧問報告,西九總站(北)工程設計圖,當時已有9,435次改動,涉款數億元,最大一項改動涉及1,045張圖則。項目承建商禮頓─金門,原本計劃用「頂至底」(Top─Down)方式建造車站,即在建造總站天幕的同時在地底開挖地底月台,聲稱建造速度最快而中標。但到施工階段,才發現地質問題而要頻頻改動設計圖則,至今已有兩名外籍工程總監被撤換。
地質勘探不足是延工主因之一。除西九總站,本報去年5月8日也引述港鐵工程人士指,米埔土地過軟,曾有鑽機陷入軟泥無法拔出,要先進行鞏固再鑽探。
有港鐵工程師指,高鐵工程原本已相當趕急,所有項目的完工日期都只是預到「啱啱好」。骨牌效應的結果,是令超支金額幾何級數上升。港鐵作為工程中介人,無法令工程無縫交接,並產生結構性拖延,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