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學者方案未被北京封殺  羅致光撐公民推薦 「有實力可入閘」

18學者方案未被北京封殺 
羅致光撐公民推薦 「有實力可入閘」

【本報訊】訪滬大龍鳳落幕,京官就公民及政黨提名閂上大門,卻對公民推薦不置可否,滲入公民推薦元素的18學者方案仍有一線生機;有份聯署學者方案的羅致光強調,公民推薦的入閘渠道能吸引更多有政治實力的人循此入閘,對未來民主發展有幫助;他更指「中南海唔係鐵板一塊」,相信北京仍然就政改細節「有得傾」。
記者:許偉賢

領導政改專責小組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早前罕有評論18學者方案,並讚揚該個倡議取得至少2%選民(約7萬人)提名可參選、經八分一提委會委員提名能成功出閘的方案沒有違反《基本法》,令方案突然水漲船高;羅致光受訪時稱,當時聽罷林鄭如此正面評價卻只「哦」了一聲,「冇乜特別感覺」。原來方案出台前,他已向建制派摸底、亦與政改三人組個別人士傾談,引述建制派對公民推薦概念正面,惟八分一的提名門檻則仍有待商討,由於方案未有繞過提委會的實質提名,認定符法律規定。
他留意到沒有公民直接提名的相關方案出台後,不少人批評他們妥協,「網上都好多鬧18學者嘅言論」,但他強調,「𠵱家唔係去街邊講價」,稱學者只是在框架內研究最能獲各界接受的方案:「𠵱家面對2017年普選,要解決嘅係咩問題?其實係要搵一個中間方案,即係唔係所謂最理想嘅民主方案、亦唔係最保守嘅方案,而係要搵一個市民、泛民、建制同中央都接受嘅方案。成個過程唔可以純粹諗:乜嘢係理想民主制度。」

「中南海唔係鐵板」

他強調所有民主制度都要不斷改善,「冇一樣嘢叫終極民主方案」,而學者倡議的公民推薦方案則有一大好處,能鼓勵有政治實力的人士,循此渠道爭取成為候選人;而提委提名時,必然要以選民或香港整體利益作考慮,變相向提委施加政治壓力,「呢個對未來民主發展好有幫助」。
雖然外界對今次的政改談判悲觀,羅致光卻認為:「中南海唔係鐵板一塊。」他以2010年政改方案為例,指最後關頭一錘定音、轉軚接受「超級區議會」方案的,正是時任國家副主席、掌管港澳事務的習近平,他指習近平的處事態度或較強硬,「但佢考慮嘅嘢係幾政治」,「如果係要政治考慮,佢嘅盤算就唔會係純意識形態,所以咁樣先至有得傾」。不論真情或假意,羅致光認為各界也應把握機會與中央溝通,「你要去做咗,先至知道,中央到底係咪鐵板一塊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