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背影」消逝 - 賀越明

蘋果樹下:「背影」消逝 - 賀越明

或因「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更易感悟,古來記述母子情的詩文不勝枚舉,而「男兒有淚不輕彈」,情感的表露通常內斂和含蓄,故揭示父子情的篇什稀罕。朱自清的《背影》,於細微處描摹了父子親情,廣為讀者稱譽。結尾寫對父親的思念,力透紙背:「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封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自上世紀20年代中發表後,這篇名作被收入不同年代的語文課本,但隨着階級對立、鬥爭的硝煙彌漫,父親的「背影」在特定時期裏近乎消失。去年4月,廣州《花城》刊出中山大學教授林崗的長篇回憶,題為「父親的奧德賽」,字裏行間不是《荷馬史詩》中那位國王的漂泊和除暴,讓人看到的,無非又一個已然消逝的「背影」。
林崗之父,是前中共廣東省委「一哥」林若,抗戰末期從中山大學畢業,投筆從戎。按文中所記,「父親見爺爺最後一面的時間應該是1948年」,林若和一位戰友化裝生意人,從香港取道潮州到故鄉,在村裏住了兩天。中共執政後開始土改,林若的父親因有商鋪和田產,被劃為工商業主兼地主,成了革命的對象,兒子自是斷絕往來。
林崗寫道:「我無法猜測爺爺晚年的心境,但是我知道,他對這個時代是陌生的。他的腦子裏,大概只有慎終追遠、父慈子孝、丁財兩旺、富貴滿堂一類觀念。他怎麼能夠理解親離親叛、做了官還不敢『衣錦還鄉』的事情呢?」直到1958年父親去世,身在南粵為官的林若與其緣慳一面。
林崗這樣剖析父親的無奈:「心非木石,豈能無情?然而,他什麼也不能做,可他又能說什麼呢?內心的天人交戰,糾結無解,不足以與外人道。」此解是否確切難以評斷,革命隊伍中人的鐵石心腸,實非依正常人的思維所能揣測,也有史事佐證:山西省興縣的富紳牛友蘭,抗戰中將房屋、店鋪、工廠、土地及金錢悉數捐出,又動員多名子侄投奔延安,但土改中仍被當作大地主批鬥。
批鬥會上,有人竟把一根鐵絲穿過他的鼻孔,時任晉綏邊區臨時參議會副議長的兒子牛蔭冠,還牽着鼻翼流血的父親遊街,一時遠近轟動。牛友蘭回家連氣帶痛,絕食三天而死。後來,牛蔭冠官至國務院商業部副部長、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主任,據說晚年想及此事,悔恨不已。
在這些革命之子的眼裏,父親的「背影」,早被「親不親、階級分」的霧霾遮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