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代又一代內地人經羅湖口岸移居香港,今日不少港人反過來北上居住、工作或長眠,香港與深圳特區和珠三角的發展互相影響。香港建築師學會今年將再參加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但不是硬邦邦介紹建築設計,而是透過四齣微電影,展示香港建築與珠三角發展區,以及港人的生活如何變化。
記者:倪清江
第14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今年6月7日至11月23日舉行,建築師學會今屆夥拍藝術發展局一齊參展,以「建基香港──三角四方1984──2044」為題,展出四齣微電影、八組建築模型及一系列都市更生發展研究。當中涉及的地區包括香港、深圳、南沙、澳門和橫琴,1984是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年份,至2044年剛好60年。展品明年3月再於本港展出。
兩地取景 顯示不同發展
在女導演麥曦茵執導的《特特區》裏,飾演北上定居鰥夫「濤叔」的曾志偉和飾演深圳寡婦「昌嫂」的恬妞,在深圳前海這個「港式」金融服務業地區相聚。濤叔聽信傳聞,以為前海會是港式自治區,離開子女北上定居,以減輕子女負擔;本是前海養蠔戶的昌嫂一家獲得收地賠償,但子女遷走,只餘她獨居大宅。
故事透過濤叔和昌嫂的相遇和困難,介紹藍田邨重建的永續設計元素,以及前海和南沙未來的發展;麥曦茵說,香港發展成熟度已是中年,前海則是急促向前的少年,透過戲中人幽默和帶諷刺對白,展露居民生活,「當住喺裏面嘅人跟唔上呢個少年,點樣面對?最終有冇命睇到呢個城市變得更美好?我想帶出活在當下係最緊要」。
真人真事 為下一代來港
新生代導演黃肇邦拍攝的真人真事《延長線》,展示羅湖口岸、羅湖商業城和九龍站與港人的關係;故事講述一家三代,外婆60年代為家庭來港,母親80年代為了下一代來港,現在當建築師的女兒卻為婚姻和事業北上。藝人錢小豪主演的《安居》,演繹港人走遍珠三角找骨灰龕位的困難。《新填地翻牆》則講述中港文化差異。
香港展覽策劃人之一、中大建築學院兼任副教授劉珩表示,前海、南沙和橫琴是未來發展重心,本港建築師行早已北上進駐。
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 香港參展項目
參展項目:
藍田邨;南沙世貿服務大廈和鹿徑村
微電影《特特區》探討城鄉轉變與發展
參展項目:
九龍站;羅湖口岸及羅湖商業城
微電影《延長線》講述一家三代女性來港定居
參展項目:
鑽石山火葬場及靈灰塔;澳門永念庭
微電影《安居》描述港人奔走珠三角找骨灰龕位
參展項目:
西九文化區M+;深圳前海規劃
微電影《新填地翻牆》描述中港文化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