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捍衞資產階級自由化 - 利世民

利字當頭:捍衞資產階級自由化 - 利世民

有日,老頭子問我:「各國央行都不斷印銀紙,它們有沒有一個回收的機制?沒有的話,豈不是通貨膨脹不絕?」
老頭子的說法不錯,通脹確是常態。只不過,看消費物價統計,不能完全反映真正的通脹;資本家在競爭下,不斷推陳出新,由生產到物流,慳得一分得一分地壓縮成本。別的不說,十年前的一部三千大元的電話,和今天一部三千大元的電話,功能的躍進,距離何止以光年計?就算今天賣一、二百一部的電話,功能也勝過當年的第一線產品。
「只有科技產品可以有這種成本壓縮的優勢吧?」世界上有甚麼產品沒有科技元素?就算是農業,科技帶來的產量提升,也是在廿世紀下半葉釋放土地和勞力的最大單一因素。由農業到工業到各種服務業,生意人一直都在想方法提升產能和效率。這是資本主義的好處。
不過,當貨幣政策令到價格系統失效,資本家有兩個選擇:一,參與投機,享受不勞而獲。二,面對不斷上升的成本,咬實牙關撐下去。寬鬆貨幣政策,除了促生泡沫,更大問題是將本來可以用在創新和提高產能的資金,也一併抽走。
回到老頭子的問題,央行雖然沒有回收銀紙的機制,但自由市場久不久就出現泡沫爆破,將錯配的投機資產蒸發掉,這就是偶發的資產價格通縮。現在回想起來,08年海嘯,有許多評論說會出現大通縮;事實上,在08年尾至09年頭,無論股、樓、資源商品,有哪一樣不是價格暴瀉?通縮出現了,只不過是時間很短;在賤物鬥窮人的日子,Cash is King,買甚麼,都穩賺。
回帶一提,廿五年前今日,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逝世;之後的事,都是歷史。當年胡耀邦下台,因為被既得利益指縱容資產階級自由化。但是龐大國家開支導致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始終一直都尾大不掉,最終還是亂了起來。
資本家的創造力,得不到充份發揮,除了消費者付出更多但得到更少,社會動盪的成本也是由國人去承擔。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