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一套電影掀起了一股棒球熱,執筆時剛在日本出席一個運動醫學會議,並在職業棒球隊的隊醫帶領下,參觀了一場日本的職業棒球比賽,令我更深入了解棒球運動醫學的相關知識。
主要集中於上肢
根據日本最近一份對棒球運動員運動創傷的研究發現,近60%創傷發生在上肢,例如肩關節脫位、旋轉肩袖損傷、投擲肩、肱二頭肌腱炎、手肘韌帶撕裂、手肘關節不穩或碰擊症、手腕肌腱受傷,以至手指關節挫傷等。棒球運動的下肢運動創傷約佔25%,當中以踝關節扭傷,即俗稱「拗柴」和大腿後肌肉拉傷最常見。反之,膝關節韌帶受傷的情況相對較少。此外,背痛和擦傷都非常普遍。這些發現相比其他運動,最常見是下肢運動創傷不同,亦反映棒球運動在動作要求方面跟其他運動有不同的特性。
棒球運動創傷的成因多與不良運動技巧和姿勢有關,因為運動員要經常重複作投擲動作,反覆和大運動量的訓練,加上不正確的姿勢,很容易造成肩膊和手肘肌腱疲勞及發炎,嚴重更會引致肌腱或韌帶撕裂。這類型的受傷無論在投手、捕手或是野手的運動員都很常見。
對於捕手來說,長期半蹲姿勢容易引致背痛。此外,肌腱乏力和缺乏足夠的柔韌度,以及身體協調和平衡動作不好,都會容易引致不同情況的棒球運動創傷。急性運動意外在棒球運動中亦不少,例如在撲壘或撲球時肩關節脫臼,滑壘時亦可引致膝關節韌帶受傷和踝關節韌帶撕裂。要預防棒球運動創傷,除配帶合格的保護裝備,亦應經常做伸展動作以保持柔韌度,亦要恒常鍛煉核心肌肉、軀幹和肩膊的肌肉力量。
隔周二刊出
撰文:香港賽馬會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中心執行總監容樹恒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