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在本港多處水域出沒的管海馬,因大埔龍尾改建人工泳灘爭議而廣為港人認識,但現時本港仍沒有法例保護這瀕危物種。
金魚街有售 每條50元
雖然管海馬早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易危」級別,代表其數量有下降趨勢,可是該名錄並無法律約束力。
本港現時只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制訂《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限制海馬貿易,出入口都須出示或申請許可證;管有野生活體海馬亦需許可證。除此外就沒保護海馬及海龍法例。海馬被視為貴價中藥藥材,常見於參茸海味舖,本港每年進口的海馬超過220萬隻。
未列易危物種的海龍,法例對其保護就更少。生態及資料教育中心董事程詩灝表示,坊間有水族館出售海龍,大部份來自野生撈捕,憂慮買家飼養不善反而殺生。記者走訪旺角金魚街,發現至少兩間水族館有售兩個品種的海龍,每條50至80元。店方都稱海龍來自印尼,相當粗生,與一般海水魚同養就可。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