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立法會上海行」有份提名電影金像獎,肯定連奪最差劇本、最差演員獎。情節發展早被劇透,了無新意驚喜;演員演出生硬,名副其實真戲假做。
曾鈺成帶隊的立法會上海行,傳媒非常重視,連日來大篇幅報道,並形容泛民與京官昨日的單獨會面為「戲肉」。但其間即使發生梁國雄被拒入境、工黨議員杯葛、公民黨梁家傑取消行程等插曲,事情的發展基本上都是按着劇本進行,結局自然也一如事前預料。
北京也好,泛民也好,雙方心裏明白,此行不會為政改談出甚麼實質進展。對北京而言,安排上海行,不過是其一手軟一手硬的一步棋,在出動護法大談在港實施國安法威嚇佔中的同時,又要營造與泛民「有商有量」的氣氛。對泛民而言,先後開列各種見面條例,也不過是擺擺姿態,好向市民交代。反而泛民中最早答應參加上海團的梁國雄,由始至終都只是想北上表達平反六四、結束專政等訴求。
梁國雄因攜帶六四物品被拒入境,並不影響泛民上海行的「大局」,卻意外地折射出泛民各黨派的尷尬處境。像公民黨,面對長毛被送回港,一個黨竟出現三種反應:作為黨魁的梁家傑取消去上海;在上海的湯家驊繼續跟團行程;郭榮鏗和郭家麒則離團改到茶餐廳派單張。
面對政改,泛民何嘗不是如此?在政改上與北京交手,至今未有共同策略、共識原則,因此只能步步為營,務虛為主,模稜兩可,誰都不願做出頭鳥。
此行並沒有收窄北京與泛民的分歧,王光亞強調繼續溝通之餘,李飛更明確否定公民提名、政黨提名,等同宣告「三軌制」死亡。上海行除了為阿爺執導大龍鳳的京官算是交了差,完事後可以嘆支煙,曾鈺成也勉強達成任務外,總括而言就是一齣爛片,看得觀眾極不耐煩。不耐煩的原因,是因為不明白泛民究竟想怎樣;市民不明白泛民想怎樣,是因為泛民到現在還不知自己想怎樣。
陳沛敏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