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ker食堂】銀行是百業之母,加入「賓架界」更是昔日大學生夢寐以求的目標。1976年中大經濟系兩位一級榮譽的女生,修畢MBA後獲美銀招手,其中一位正是剛退休的前恒生(中國)「一姐」薛關燕萍。經大師兄香樹輝「啟發」,薛太加入滙豐。初生之犢的職場決定,成就了一段四十年銀行家故事。近年銀行監管趨嚴,薛太笑稱若今日才入行,也感難適應。
記者:劉美儀
在2005年調任恒生前,薛太在滙豐工作了29年,是該行香港區個人理財業務主管,多年來見證中環滄海桑田的變遷,這天她在摯愛的區內食堂之一「蛇王芬」內,品嚐「由3、40蚊飲到83蚊(一盅)」的窩心燉湯,細訴四十載滙豐恒生情。
提起當年加入滙豐決定,薛太頻說「好感激香Sir」提點。香樹輝是高她兩年班的經濟系師兄,同屬新亞人,對方更有「新亞護法」美譽,兩人因一起參與社會服務義工團而結緣。畢業後,薛太續在中大進修並取得MBA,喜獲美銀及滙豐同時招手,魚與熊掌難作抉擇,遂向高人投石問路。
香sir:滙豐利女賓架
那些年,銀行界仍是男性獨領風騷的天下,即使晉身管理階梯,女性亦不易獲授權審批信貸。她記得,當時正在銀行界工作的香Sir分析說,從女生角度,若要在賓架界打拼,能獲得公平機會、平衡又多元化發展及國際視野,獅子行會看高一線。
八十年代後期,滙豐積極培育的華人管理層冒起,劉智傑、王浵世、葉迪奇等亮相台前,不少女性亦獲提拔為部門主管,除早期專責私人銀行的王以智外,李慧敏(現恒生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梁高美懿(現創銀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及薛太等,先後晉升。
同一條路兩個人走過,卻譜出不同結果。薛太依稀記得,另一位同獲一級榮譽的中大經濟系女生,無獨有偶,修畢MBA後亦加入美銀工作,但數年後,對方已另覓其他專業發展。
若時光倒流,薛太選擇美銀而放棄滙豐,會否仍在銀行界打拼四十年?如果今日才投身賓架行列,她又能否締造四十年歷史?
幸多元發展一做40年
作為一個滙豐人,薛太自言對獅子行感情「特別深厚」,即使近年集團遇不少挫折,但「對滙豐始終係好尊敬」,特別自己是土生土長港人,對立足本土孕育壯大的滙豐,認為「係有堅持嘅銀行,唔係咁容易有第二間」。
她慶幸畢業後可加入滙豐當行政見習生(MT),若非行方提供多元化發展空間,恐怕以其好動性格,「悶啲都未必可以做(40年)咁耐」。在獅子行工作近30年後,因緣際會下,又有機會調任集團「親戚」恒生,為自己銀行家之路寫上完美句號,故深覺感恩。
「以前世界步伐慢啲」,機構有較充裕時間培訓人才,僱員也會視自己投身的行業為終身事業,「最少喺我年代,(銀行)真係畀我好多學習機會」。
金融風暴後,銀行業變得翻天覆地,監管尺度既緊且嚴,薛太笑說,若果今日才入行,「都覺得幾困難適應」。
她寄語年輕一代,投身社會前要了解本身個性志趣,順勢而行,若屬好動創意型,不愛拘束,畢業後即投身銀行界,或要慎思;但本身性格若較富耐性循規律,銀行業仍是商業世界中「好好學習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