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入場睇波,是1966年香港賀歲盃,爸爸帶我入場看,如果沒記錯,其中一隊是瑞典球隊,這場波亦引起我對足球的興趣;我第一場世界盃,是同年的英格蘭世界盃,麗的電視播精華,但我家沒安裝,那時安裝麗的電視是奢侈品,除安裝費外,每月還要收約25元節目費,60年代一支維他奶才1毫子。
到70年墨西哥世界盃,我家已裝了麗的,聽大人講巴西好勁,因為有球王比利,大人常講他對腳買了一百多萬保險;當年的評述員是蘇文普,他引入很多足球述語及戰術方式,例如叠瓦式助攻、4-2-4、4-3-3陣式。那年的決賽不是直播,最記得巴西4:1勝意大利翌日的新聞報道說,意大利有球迷不滿輸波,嬲到將家裏的電視機拋落街,我們一班小朋友第一反應都話「咁大嘥」。
70年代電視開始有英國足球看,但每周只播1小時精華,我們逢周六下午必在家中收看,看得多對英格蘭足球產生情意結。初中我踢乙組,整個70年代都盛行荷蘭的全能足球,於是教我們的黎新祥(已故)着重我們無論踢那位置都要懂得走位,體能更不能少。
看世界盃最搞笑是86同90年這兩屆,我身在美國讀書,但當時美國一個台都無播世界盃,兩屆都要到親友家,他們安裝了收費電視,其中一個是西班牙台,86年馬勒當拿「上帝之手」,我都聽不懂西班牙文旁述。今屆我希望捧了30多年的英格蘭入4強,但我知機會不大,所以決賽想看到巴西對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