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去福爾摩莎旅行,住在高山民宿,享受着溫泉的時候,其實,你是在做一次與生命打賭的冒險。這是台灣紀錄片《看見台灣》給觀眾的啟示。這部全空拍的紀錄片,展現了福爾摩莎美麗面紗下,掩藏的哀愁。
由於過度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嚴重,水庫被上游沖下來的沙石淤積。工業廢水污染河流,穿過城市的水道泛着醜陋的紅色。不斷填海破壞天然海岸線,代以水泥消波塊,全台55%的海岸線被拉直。人工養殖場抽取大量地下淡水,造成陸地下陷,最嚴重的雲林,每年下沉7公分。沒錯,台灣真的在淪陷……而這一切的背後,實際上都是城市人生活方式對大自然的入侵。
城市人很難坐在開着冷氣的房間中,去想像自己對環境造成的破壞。身處水泥森林的我們,見樹不見林。而沉浸在商業世界裏的你,有沒有統計過,每天走過地鐵站,要看多少世界各地的旅遊廣告?你心想,搭飛機去旅行,說不定還能幫助當地人脫貧吧?於是,渾然不覺的你,踏上了冒險之旅。
正如片中吳念真的旁白:「如果你沒有看過,那是你站得不夠高。」若從空中看,你所居住的民宿觸目驚心。因旅遊開發而修建的羊腸小道,成為蜿蜒通往外界的唯一路徑,一旦發生山體滑坡,就成為亡命孤島。
先前的教訓不是沒有。2009年莫拉克颱風時,就有人這樣被困,甚至被掩埋,長眠地底。再加上,這幾年因為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日趨頻繁。全台灣的降雨總量沒有改變,但是小雨越來越少,要麼沒有雨,要麼就是豪雨。這所有的一切,人們不是看不見,就是假裝看不見。而當「天災」發生的時候,我們總是怨天怨地怨政府,卻極少反思我們自己的所作所為。
今天的世界,彷彿每個人都在旅行。可是,我們旅行的方式,卻不是去適應、體驗別人的生活,而是讓別人來提供我們的生活。即便到了落後地區,我們也要享受冷氣、乘車方便;登山最好就有纜車,旅館裏最好有24小時熱水。我們常說,出去玩不是受苦,而是為了放鬆。所以,我們才不會跋山涉水去遊覽風光。我們有時候也口口聲聲埋怨大陸人,說他們出去旅行到處扔垃圾。然而,我們這些「文明人」,其實又真的比他們較少破壞環境嗎?不少人被《看見台灣》的小清新海報吸引,以為是一部表現台灣之美的片子,又可以滿足自己對台灣的固有認知。但看完之後,才知道這其實是「恐怖片」。
說起來,《看見台灣》的導演齊柏林之所以能看見這些,是因為他走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20多年前偶然機會接觸到空拍,自此一發不可收拾。三四年前決定拍攝《看見台灣》,辭去公務員的穩定工作,四處籌錢,把自己的房子都拿去抵押。最後紀錄片拍出來了,吸引100萬人次入院觀看。
看完才發現,我們這些喜歡去台灣旅行的香港人,大概不自覺間,都做了「愛台賊」。
不禁想到香港,有誰來「看見香港」呢?不說不知道,早在2012年,香港就已經創了一項世界紀錄——全球人均製造垃圾最多地區。香港人均每天製造垃圾2.67公斤,比老牌「垃圾製造大國」丹麥的2.27公斤多,比美國、台灣、南韓也超出1倍多。如果空拍香港的垃圾堆填區,會是怎樣場面?
別的且不說,香港這樣的發達社會,竟然至今沒有實行嚴格的垃圾分類制度,就令人百思不得其解。2008年,陳冠中在《下一個十年:香港的光榮年代?》書中曾經提出,香港在許多方面可以作為表率,其中一項就是環保。但是6年過去了,我們看到,香港人似乎仍舊對環境漠不關心。偶有抗議者,也僅僅是指摘大陸的環境污染,牽連到了香港,而缺少應有的自省。如果今天,有人拍了一部《看見香港》,試問誰會捧場?
香港人最大的悲哀,是「無感」。不僅對政治無感,而且對環境、文化、教育、自由、民主、正義……除了錢,一切都無感。還記得台灣相聲瓦舍經典劇目《東廠僅一位》裏的台詞嗎?「悲哀。感覺悲哀。感覺悲哀的悲哀。感覺不到悲哀。感覺不到悲哀的悲哀。非常悲哀。」
賈荃
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