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有位客座教授,早前為英國的《金融時報》中文網撰稿,內容環繞全球糧食浪費的問題。據聯合國估計,到2075年,全球人口將比現在增加約50%,達到96億人。即使不考慮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更傾向於肉類的趨勢,要養活這多出來的30多億人口,至少也需要生產多50%的糧食。
然全球可以開墾成為農用地的荒地始終有限,而很多所謂的「荒地」,其實就是全球生態系統的基石,而增加農地供應往往就是破壞生態的代名詞。因此未來的糧食產量要繼續大增,全球資源將會面對前所未有的壓力。教授再而指出「每年全球浪費的食物達到12億至20億噸!相當於全球糧食產量的30%至50%」。所以若浪費程度能夠降半,起碼可養活多15億人,又或者今日仍在地球某個角落挨餓的人都能得到溫飽。
文章且列出具體數據,每年中國大米產量的45%並沒有被人們吃掉。題外話,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亦曾提及:中國每年糧食浪費約相當於2億畝的耕地產量,比全國第一產糧大省黑龍江的年產還要多,所以他認為浪費已成為危及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因素!至於英國,每年大約有30%的蔬菜被扔掉,而印度每年浪費穀物亦達2,100萬噸,相當於整個澳洲的產量……顯見世界通行的答案不在增加,而在減少。
差點忘了香港,雖說糧食短缺似不貼身,惟港人卻要面對另一議題——廢物處理,尤其在本港堆填區快將飽和的嚴重情況下。
惜現政可說一籌莫展,無論是另闢堆填區,或重建焚化爐,不是四處碰壁,就是遭人趁機要脅敲詐。所以政府方會喊出「源頭減廢」的口號,雖然有關官員從未想過該由失德失職的同僚開始。
其實,政府亦曾在在2012年底推出「惜食香港運動」(不過又有幾多人知呢?),動員市民和工商業界減少剩食和廚餘。
與其靠政府 不如自發減廢
事關香港每天丟棄至堆填區的食物達到3,300多噸,大概就是250架雙層巴士,佔了逾全港固體廢物的三分一,其中來自工商業界的有800噸,其餘的都是住宅廚餘。曾經有議員在立法會向曾財爺提問, 到底一個飯盒有幾重?中產財爺當然不知輕重,其實一個飯盒平均約重1.5磅,以此計算,香港家庭每日棄置的廚餘總量,幾乎等於400萬個飯盒!
若要從家庭着手減廢(廚餘),牽涉的又是政策和執行。馬英九15年前時任台北市長,其中功績就是連繫朝野,推動《垃圾費隨袋徵收制》的立法。最終立法後的翌年,2001年的每年廢物量大減65%!不過若是今日,只怕縱已貴為總統的前市長也推動不了甚麼,情況就如我們的現執政者。所以倒不如民間自發起步。
Green Monday除了推廣素食外,還剛成立了Green LUCK Alliance, 目的就是減少飲宴廚餘。每年全港筵開起碼300萬席,若有足夠的資源,估計每席可回收至少0.5公斤的剩食(或名為「盛食」)轉贈有需要人士,1,500噸食物足教數以百萬人次受惠, 而自今已有超過2,000席飲宴完成盛食回收。此聯盟成員包括不同的飲宴專門店、盛食機構和其他環保團體,當然更有賴市民的支持。
港人識食之餘,作為一個文明人,更應惜食。
盧先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