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尋母》紀錄片,感覺不好。印象很差,對拍這紀錄片的阿水,可有點失望了。
阿水拍一套《尋母》紀錄片,拍他尋找母親的過程,那是他的自由,旁觀者不好說什麼。說感覺不好,是在片中亮相的阿浩,阿水的父親,當時已身患重病,形容憔悴,而且是有口難言。那是十三年前的阿浩,阿水把他拍下來,放到紀錄片上,那與尋母有什麼關係呢。阿浩像約翰連儂(他們同是1940出生)的披頭長髮,很有藝術家氣息的人到中年硬照,為什麼不放到紀錄片裏呢。十三年前阿浩的病樣,做兒子的怎好把他最壞的時刻拍下來,出現在紀錄片,於心何忍。
說印象差,是接受訪問的有關人等,有不知道拍攝下來的影片,會放在紀錄片內的。阿水事前沒有向被訪者言明,拍片目的是什麼。要是把話說清楚,接受訪問的人又不介意上鏡,談他們所認識的阿水母親,我們看了,不會說什麼的。
說失望,是先有了「題目」,再來一個拼圖遊戲,把有關的課題,有關或不相關人士的說話,放在一起,營造出戲劇效果來,讓我們做觀眾的,很想知道:千里尋母,結果怎樣。
其實結果預先就知道了。阿水嬰孩時與母親分開,是有再見過的(就我們所知,他少年時該見過一趟的)。為了多點懸疑,把那一場與母親見面由攝影師用遠鏡拍下來。他的母親乘私家車回家,阿水上前自我介紹,他的母親儘管有點驚訝,卻沒有拒人於千里之外。當阿水說有攝影師把這一幕拍下來,阿水的母親自然反應是抗拒,她不想入鏡,不想與阿水合作,來一幕「母子相認後擁抱」的感人場面。
這都在阿水預計之內,千里尋親結局就是如此:見是見了,卻是到此為止。做母親的不說什麼,可以理解的。
阿水有着他父親的藝術家氣質,紀錄片頗有創意。他在外國的生活,雖然艱苦,看來卻是挺開心的。他的家事,一如他的私生活,我們無權過問,亦不會問。紀錄片公開了,我們看了,感到不滿,屬正常反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