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曉群︰貌不恭 - 俞曉群

俞曉群︰
貌不恭 - 俞曉群

少時讀《三國演義》,看到管輅為曹操占卜,詩曰:「三八縱橫,黃豬遇虎。定軍之南,傷折一股。」預測的是老將黃忠斬夏侯淵於定軍山下。直到今天想起這段故事,我依然感嘆不已。
其實後來還有一段精采的故事,是說一次管輅會見魏國尚書鄧颺,回來後舅舅批評他對鄧不客氣。管輅說:「跟死人說話客氣甚麼?你看他行步馳縱,筋不束體,坐起傾倚,若無手足,這叫鬼躁。他將不久於人世了。」此後鄧颺被晉軍所殺。《晉書.五行志》記載了這段故事,稱鄧颺的行為犯了「貌不恭」的忌諱。在五行占中,貌不恭對應「木不曲直」的凶險,所以有了後來鄧颺被晉軍所殺的報應。
貌不恭的本義,是說人們做了違反禮教的事情。中國號稱禮儀之邦,幾千年來,它的禮制之所以能夠保持如此強大、綿延不斷,五行占所帶來的威懾,也是重要基礎之一。
其一,貌不恭表現為反常理。周景王執政時,一年之中遇到兩次喪事。但他不以為悲,反而大擺酒席。所以叔向說:「天子恐怕要不得善終了。因為我聽說『一個人喜歡甚麼,必然死在這上面。』而天子為喪事而歡宴,所以他將來自然要死在憂傷之上了。」在這個故事中,叔向的判斷很有哲理,因此有說服力,也有了威懾力。
另一段故事發生在春秋昭公二十五年,宋公請昭子飲酒,席間二人很歡樂,但說着說着,卻互相流下淚來。樂祁看到後說,這兩個人可能都要死去了。因為高興時悲哀或悲哀時高興,都是心意喪失的表現。「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這一年,這兩個人果然先後死去。
其二,貌不恭表現為行為異常。春秋時期,有一次諸侯在周地聚會,單襄公發現晉厲公走路時「視遠步高」,也就是眼望着遠處,邁步很高。所以他預測晉國要發生動亂了。魯侯問為甚麼?他答道:「君子走路時,目光不能超過身體的長度,腳步跟隨目光邁進。看一個人的行為,就可以知道他的心了。晉侯視遠而足高,目不在體,而足不步目,其心必異。」云云。類似地,桓公十三年,楚國大將莫敖率領軍隊出征,鬬伯比前來送行。回來後他對楚王說:「莫敖一定失敗。他走路時腳抬得很高,心意就浮動了。」楚王不信。結果楚軍大敗,莫敖被殺。
其三,貌不恭表現為言辭不當。典型的例子見於《隋書》,當時後齊後主被周的軍隊追趕,謀士勸後主親自慰問將士,最好能「流涕慷慨,以感激之,人當自奮。」後主答應了,但見到將士後,憋了半天不知該說甚麼,忍不住大笑起來。弄得大家都無心戀戰,最終成為周軍的俘虜。
隋煬帝的貌不恭,犯在自負才學上。他經常對屬下說:「你們以為我是靠繼承父業得到天下的麼?我就是與士大夫競選,也一樣能當天子。」《尚書》云:「謂人莫己若者亡。」帝自矜己以輕天下,能不亡乎?隋煬帝又學習吳音,最後竟然死於江都,正如春秋時魯襄公死於楚宮的故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