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字咁淺:女神之死 - 麥煒和

醫字咁淺:女神之死 - 麥煒和

「當你見到天上星星,可會想起我。」
大家想起的,可會是哥哥?不過,這首歌的主角其實是林黛,國語片年代一眾巴打的女神。《明星》原唱者為張瑪莉(跟着由陳麗斯然後葉德嫻翻唱,過了十多年再有張國榮的版本),當年她為第三間免費電視台佳藝電視主演同名劇集,講述已故影星林黛的生平。由於年代久遠,筆者對劇情已印象模糊,只記得劇中張瑪莉最後是服食安眠藥自殺身亡的。
無獨有偶,西方影壇的女神瑪麗蓮夢露也是因安眠藥過量致死。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或以前,醫生一般會處方巴比妥類(Barbiturates)的安眠藥,今天獸醫用來人道毀滅貓狗那紅色液體便正正是這成份了,可見其毒性之猛烈。醫學永遠是發展中的學科,我們明白現有科技絕對不會是最好的,只有透過不斷更新改革,才可推動醫學的進步。到了七十年代,巴比妥已被低風險的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安眠藥取代,今天,我們有再新一代及更安全的非苯二氮平系藥物,所以服食安眠藥自殺致死已是極為罕見的了。
又再舉例,昔日抑鬱症的常規治療是三環類藥物(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簡稱TCA),但部份抑鬱症患者可能有自殺風險,假使他們故意過量服食醫生處方的TCA,便會引致嚴重的藥物中毒,老一輩的醫學生都認識一句口訣來形容其症狀:「瞎如蝙蝠,乾若枯骨,紅比甜菜頭,瘋癲似隻濕水雞。」幸好醫生都是「貪新忘舊」之徒,隨着SSRI類抗抑鬱藥面世,舊一代藥物已大致被取代(所以新一輩醫學生都不會認識那濕水雞口訣了),前者不但安全性高,療效也更快更顯著。
《明星》四個版本,一個比一個來得有味道,現代醫學也一樣,昨天的標準今天已不再適用;今天的標準到了明天同樣會變得落伍。別怪我們不能從一而終;只懂故步自封、抱殘守缺的醫學,難道大家會收貨嗎?

麥煒和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