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覆診時說:「我終於知道點解會復發!」我聽後嚇了一跳:認識L近六年,她一向很清楚自己的病徵,但問及病因,通常是:「不知道。」
L有焦慮症已經十多年,她的情況不太嚴重,比起廣場恐懼症、社交恐懼症或驚恐症,她的症狀算輕微。不過,她要長期服食血清素控制病徵,否則會心跳、氣促、心口翳悶,偶爾在人多地方如地鐵和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感到暈眩。她已很多年不敢乘搭船和飛機,放棄了不少去旅行的機會。
我每次問L為何那麼緊張,她都說生活和工作沒甚麼壓力。但不久我便發現,L在律師樓任職秘書,涉及公司上市事務,每次有新股集資潮時,她的焦慮症便較易復發。L多次否認她的壓力和工作有關,直至最近我幫她減藥至半粒時,病徵又出現,她這才告訴我,她是一個心急人,無論做甚麼都想要用最快的時間完成,例如每天返工途中,她已盤算如何在首一個小時內辦妥工作。L備受重用,上司和同事都很欣賞她的工作能力,但就是這樣卻令她每天不經意地處於一個繃緊狀態,好似一條橡筋每天都拉緊一點,最後忘記如何放鬆。
L說她父母都很心急,可能是遺傳,或耳濡目染了他們生活的方式。不少焦慮症患者都有心急性格,但心急未必是壞事,因為心急人做事通常有效率、上心,同他們共事會事半功倍。但一部機器不停高速運轉不休,會消耗得很快,而且幾十年習慣很難改變,他們看了醫生也無法慢下來。遇到這種情況,我會勸患者不要想在幾日、幾星期或幾個月內改變心急的習慣,要用一、兩年時間,慢慢減慢生活步伐。我教他們不要一小時內做幾件工作,相反一小時內只做一件事,一個早上只完成兩至三件事,慢慢減至早上完成一件事,下午完成另一件事,至少周末如是。
心急的人初時會不習慣放慢生活,但其實他們不需要每天跑九秒九地完成手上工作,如果能夠慢下來,晚上失眠、早上焦慮的情況會逐漸改善。香港的成功是有效率,香港人有衝勁夠搏殺,但比起歐美我們節奏實在太快,如果可以調節一下,慢一點或者可以長做長有,活得更精采。
延伸閱讀: http://www.facebook.com/pages/Cheerful-Life/428960323870312
李德誠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