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在車上聽着音樂劇《孤星淚》(Les Misérables)的錄音CD,是1985年的倫敦版本。「在各個不同的版本中,我最喜歡這個版本的主角Jean Valjean,他的聲音雄厚渾圓,尤其是唱《Bring Him Home》時,真有中國人所說繞樑三日的感覺。」在這版本扮演Jean Valjean的是Colm Wilkinson,女兒們在《孤星淚》25周年的紀念DVD中,見過出任嘉賓的他。「可惜吖!他現在應該已經好老了。」小悠感嘆着說。「不只好老,應該是超級老了!」小芊忙不迭的附和。
《孤星淚》25周年的演出距今不過四年,在女兒心目中,短短幾年已足以令老人變人瑞。「那何謂老?何謂超級老?」我忍着笑問。「你跟爸爸就是老囉,公公應該就是超級老了。」二人竟難得地異口同聲。噢!我以為自己連中年也未步入,卻原來在女兒心目中,早就成為了老人家。
何謂老?何謂超級老?有了孩子的人,對年齡的流逝就最為敏感。因為老與幼總是相對的,看着孩子的成長,越發顯得自己急速衰老。還記得孩子剛出生時那哇哇一聲的哭叫;媽媽還未趕得及收身,她已經在通屋的亂爬亂走。小悠追着婆婆的花貓,喊出人生的第一句話是「貓貓」;到妹妹出生了,三歲的小不點,由過往每遇事不如意就撼頭埋牆,無可奈何但又帶點興奮地變成了大家姐。生活就在孩子的跌碰中、在一家人的喧鬧中,一點一滴的累積成今天的模樣,卻赫然發現,原來輕狂歲月已在彈指之間偷偷溜走。
所謂老,其實也有官方定義。社會上一般會以退休或領取社會津助的年齡作為老年的界線。譬如政府近日建議將公務員退休年齡由60歲延至65歲;又例如年滿65歲合資格者可以領取長者生果金、70歲起可領取高齡津貼(好老與超級老的分別?)。但這種功能式的老,與社會大眾的定義又不盡相同。
美國民調機構Pew Research Center曾就何謂老訪問了近3,000人,結果發現連對老年的定義都出現代溝。18至29歲的青年普遍認為踏入60歲已是老餅;中年人認為應推遲至接近70歲;65歲及以上的,卻覺得至少要到74歲才算是老人家。英國人的看法類同,而且更殘酷,當地的就業與退休保障部訪問了2,200人,25歲以下的認為,踏入32歲等如跟青春告別、54歲是老年的開始;80歲以上的長者卻認為68歲才開始老、52歲才算告別年輕。原來越年輕的,越是容易嫌人家老,無怪乎我家那兩個稚齡孩童,會毫不猶豫地把老爸老媽歸入「好老」的類別。
老與不老,其實跟心境有更大關係。我是打死不認老的了,雖然開始面對老花問題、經常遺忘了各種各樣的事情、連偶爾通頂也不可能了,但只要多跟女兒們親近、想她們所想、經常保有孩子般的心思,歲月的流逝不會令人心老去,保持心境年輕,應該是為人父母者時刻需謹記的一門課。
順帶一提,被打入「超級老」類別的Colm Wilkinson生於1944年,今年不過剛剛70。
作者:蕭煒春
傳媒人、兩女之母。徘徊於工作與家庭之間,終日嘔心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