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牆對論】
特首梁振英競選時拋出毋須焚化爐的口號,賺盡掌聲,當選一年後面對擴建三個堆填區的現實,去年擴建大計在立法會一片反對聲中滑鐵盧,今年政府在原計劃下增添造價182億元的焚化爐。面對本港每日逾9,000噸生活垃圾壓力,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何秀蘭坦言一邊驚政府減廢走數,但亦承認三堆一爐「焗住要做」,在泛民陣營罕有傾向支持。環團堅持六個環保辣招,逼政府對減廢政策加碼。
記者:潘柏林 雷子樂
記:《蘋果》記者
何:何漢威 綠領行動總幹事
記:
政府不斷強調有需要通過「三堆一爐」,環團為何有保留,堅持提出六個辣招?
何:
我哋睇到末端處理設施需要,我哋從來冇否定呢樣嘢,但係始終見到末端處理設施係好多大規模,三堆一爐個爐(每日處理)3,000公噸,新界西北(堆填區)講緊面積200公頃,再加上過去咁多屆政府record真係比較差,好多減廢工作一路冇做到,我哋雖然知道有個需要,但佢做減廢工作未如理想,如果今次係毫無條件毫無要求畀政府通過,日後政府會唔會走數?對減廢工作不再着力?
記:
減廢政策需要長時間見成效,但堆填區飽和問題迫在眉睫,你如何回應?
何:
我哋冇話要求佢一年之內做晒所有嘢,甚至冇要求佢喺今屆政府做晒所有嘢,我哋要嘅係清晰時間表,哪怕係去到2018年話到計劃係點,譬如生產者責任制,我哋睇唔到未來有冇時間表,幾時做、做邊樣;譬如堆填區禁令,係好多地方都禁咗,台灣、韓國、西歐嗰邊都有禁令,有咗禁令就唔可以棄置廚餘喺堆填區,回收業自然蓬勃起嚟,但係我哋辣招要求佢實施堆填區禁令,但佢冇話未來會做,我哋唔係要佢𠵱家做,起碼有個承諾今年要諗,幾時會落實。
梁振英上台前推銷的環保政綱強調源頭減廢,聲稱當選後會着力推動減廢減廚餘措施,然而上任至今,一般市民卻認為這屆政府很多承諾不兌現,梁振英競選時的政綱「走數」,在環保減廢方面,也憂慮他會以無講等於不存在處理。
記:
但政府想法和方向與環團是否一致?
何:
我理解局方對減廢有決心,只不過可能方向一致,但速度唔一致。作為民間團體、監察政府組織,要求一定會高啲,但我哋好現實,幾個環團唔係一夜之間決定六個辣招,經過唔同會議磋商,我哋都係覺得呢啲唔係mission impossible嘢,呢啲係困難嘅嘢,有難度嘅嘢,但唔係上月球攞月亮落嚟,有困難唔代表要放棄唔做。
記:
但政府認為已推出很多政策藍圖,你覺得環團的要求是否太多?
何:
今屆落實政策對佢哋已經講開到好行,我在佢位置都覺得開到好行,但我諗唔代表現實開到好行。佢由0變到2覺得係兩倍,但我哋睇番整個環境要去到100,(就算)我唔要100,要50都好呀,但2同50可能仲相差一個距離,六個辣招我哋希望攞到幾多得幾多。
多年來民間團體提出很多環保、減廢建議措施,惟獲政府接納,可落實的十分有限,很多時更石沉大海,官員拒絕接納民間智慧,難讓全民參與推動政策及措施,有人認為是令香港廢物問題越來越嚴重的主因,若政府不改變思維,局面難以扭轉。
記: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指辣招涉及政策複雜,環團有否考慮實際操作難度?
何:
其實係好多部門唔合作,政治任命官員與AO(政務官)係咪可以互相配合?局與局之間都要配合,佢要攞錢又唔畀,佢要攞地又唔畀地。一定要阿頭講夾掂佢,做得到為止,好似人工島要地嘅,土木工程署所有霹靂啪啦開晒綠燈、EIA(環評)環保署全部同你搞掂佢為止,我仍然覺得(辣招)唔係mission impossible。用番林鄭嗰句,我哋都有商有量,例如2018年工商業廚餘做堆填區禁令,如果計到條數話搞唔掂,延遲一年囉,但你要話畀我聽會做。堆填區禁令係好重要,之前有商家搵過我哋話想搞廚餘回收,係好大嘅跨國企業,啲鬼佬同兩個環團見面,佢哋係好有興趣蠢蠢欲動,我哋見到商機已經喺度。
記:
三堆一爐仍審批中,政府已指或需要更多焚化爐,焚化爐大門一開,對未來有何影響?
何:
當有咗焚化爐,好多減廢工作變咗冇逼切性、立法去規管廢物,無論係垃圾徵費以至生產者責任制一定有人反對,正正呢啲係世界各地都係有效工作同必須政策。如果有咗焚化爐,甚至開咗第一個已經有人講緊三堆二爐,到時有咗焚化爐,大家都覺得有需要燒,唔夠嘢燒都有問題啦,變相減低減廢工作力度,政府以至社會都冇咗逼切性。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