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富比拍賣現場,一幅常玉的作品叫價五百萬五百萬往上跳,跳到七千一百萬落錘。
現場有個大學剛畢業的小朋友,在畫廊工作,算算自己的工資,要做四百多年才買得起這一幅其實並不好看的畫。算完吐一吐舌頭,很是沮喪。回頭又說,我有這錢,買樓了。
現在年青人都想着買樓,這跟我們年青時不大一樣,或許是在我們年青時,樓價沒這麼高,雖然工資低一些,住在租回來的房子裏,慢慢儲蓄,終歸是有機會上車的,所以不像今天的年青人這麼急。
今天的年青人急切想買樓,是因為樓價已經高得超出了他們的經濟能力,看看超高的樓價,算算自己的收入,幾乎沒有希望。但住所總是要有的,於是越覺得沒有希望,渴望之心越迫切。於是「買樓」就算不是他們的奮鬥目標,起碼也成了一種經濟負擔的標準,或者口頭禪。
我跟小朋友說,拍賣會上也不是每一幅都是天價的,也有些價錢不貴但有潛質的東西,這就考你眼光了,看得準,買下來日後升了值,便可以用賺來的錢去換一樣層次更高一些的作品。這其實也跟買樓一樣,得先找到一個「上車盤」,上了車,以後慢慢再換樓。這就叫投資。小朋友聽了,說現場的畫我都看了,是有便宜而優質的,但標價再低的我也買不起。我說那就讓你爸爸幫手吧,你就跟他說,為了日後的前途,要買個「上車盤」,你爸爸是標準香港人,一說這個就明白。那萬一看錯眼了呢?他問。不怕,買樓也有買錯的。我說,小朋友領了錦囊而去。希望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