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CPI增2.4%符預期內地有空間鬆銀根

上月CPI增2.4%符預期
內地有空間鬆銀根

【本報訊】中國公佈3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按年增長2.4%,符合市場預期。分析指出,由於通脹壓力不大,為保經濟增長,人行可採取較為寬鬆貨幣政策。人行行長周小川強調,如經濟增長偏離目標,人行可微調政策。

記者:鄭柏齡 馮健鏗

上月中國CPI按年增長2.4%,按月微增0.4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則退倒2.3%,創出25個月新低。滙豐中國經濟學家馬曉萍指,通脹微升主要受基數效應影響,PPI創新低則受累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她估計,在產品需求不足下,「未來一段時間,通脹壓力仍不足以構成威脅」。

信貸增長料放緩

中銀香港同樣認為,中國整體物價走勢處於合理範圍,令貨幣政策調控留有一定寬鬆空間,可靈活推出穩經濟增長的措施。事實上,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昨日在博鰲亞洲論壇上透露,「若經濟增速過於偏離目標水平,央行或採取微調措施」。不過,馬曉萍認為,刺激經濟的政策,需要一定時間才見效,預料有關經濟數據在第二季才見底。
另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駐香港特區分處代表羅翰明(Shaun Roache)表示,中國不可能長期保持高增長,但現時未見內地經濟增長大幅放緩,現水平能助經濟可持續發展,也令財政系統更加穩健。他認為,在金融改革上,人行應加快建立銀行存款保障制度、存款利率自由化、金融機構退出市場機制。他補充,中國經濟增長能保持7.5%是好事,溫和的增長更具持續性,對香港經濟也是好事。
在熱錢流入中國的問題上,羅翰明指出,由於內地資本賬仍未完全開放,加上流入規模不大,不會對內地構成重大系統性影響。另外,他又指中國現時「沒有企業債危機」,但料信貸增長會放緩,未來兩至五年會有更多違約事件發生。

影子銀行未構成危機

市場普遍認為,影子銀行規模佔中國GDP約30至40%,羅翰明相信,問題不會構成危機,加上內地資本充裕、商業銀行流動性高,有足夠資本應對風險。此外,中央早前煞停互聯網金融,他相信人行只是希望它健康成長,又指中國投資者可能過於熱衷,且參與數目又多,中央才有必要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