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專欄:(愛的覺度)現在應該幹甚麼? - 康婷

親子專欄:(愛的覺度)現在應該幹甚麼? - 康婷

在任何新經歷底下的第一天都混合着不同感受,可以同一時間感到興奮、緊張、開心、擔心、恐懼。這就好像一場積極跟消極打鬥的拳擊比賽。由第一天上幼稚園,到中學,到大學,以至上班都是這樣,第一次生孩子更是萬般感慨。懷孕期間我花了無限精神去看關於生產過程的書,研究吃甚麼,做甚麼,想甚麼才能將痛楚減到最低。經歷生產後的總結是看更多的書也不能讓我真正預備第一次生孩子的過程,反而我後悔沒有花時間預備出院後的心情。我的陪月姑娘要在兩個月後才到達,記得當時一家人興高采烈帶嬰兒回了家,將她放進搖籃床後,我與她互相對望,然後腦袋空着,問自己:「現在該幹甚麼?」除了給嬰兒餵奶、洗澡、換尿片、睡覺,沒有說明書教我其他時間該與嬰兒做甚麼。我感到無助和無奈。
同樣的感覺重現於我剛當全職媽媽的時候,亦即是上一個暑假,還未開學。其實選擇於暑假開始進入這個新角色是很理想的,因與女兒相處時間最多,讓我有機會伸展自己性格和體力上的限制。夏令營過後第一個星期是蜜月期,兩母女難捨難離,做盡可做的活動:談天、說笑、玩耍、煮飯、騎單車、游泳、畫畫、工藝、清潔、購物。第二個星期就回到現實了。小孩最讓人佩服是樂於重複做一件事做一萬次也不覺悶,好像看同一套卡通、唱同一首歌、吃同一款雪糕。不知何解他們每一次也能在同樣的東西中有新發現,或用創新方法去做同樣的事情也樂在其中。有一天吃過早餐後,當女兒問今天我們做甚麼,我呆了,因為正在想同一條問題。不久,我反問女兒:「你想做甚麼呢?」她提議一大串上星期已做過的活動,我心想既然沒有更好的建議,便只好就範。
第二個周末,晚上我躺在睡床,眼睛看着漆黑的天花板,為明天的節目而擔憂。過了一會,我坐起來,太荒謬了,當初決定做一位全職媽媽是為了跟女兒多點時間相處,現在竟顧慮與女兒做甚麼好。再想,關鍵是「多點時間」,並非「所有時間」。我有這麼大的壓迫感可能是還沒有將「媽媽」的工作下定義。這些日子我每天24小時也與女兒一起,沒有留時間做別的,女兒好像樹熊般依偎着我,我照單全收,也就成全了「媽媽是代替保母」的錯覺。
我決定糾正這錯覺。吃過早餐後我把女兒擁在懷裏,問她:「你喜歡媽媽這兩星期常與你一起嗎?」她笑着點頭。我解釋:「媽媽已經結束了業務,一定比以前更多時間與你在一起。但除此以外,我也得分配時間打理家中事和媽媽自己的事情。」女兒為了不能24小時跟我一起而抱怨,但很快就表示接受。然後我提議每天一起做兩個活動,女兒便調皮的建議一些需要整天時間的活動如海洋公園、遊訪澳門等。經歷了一陣子的蹉跎與談判,大家同意每個活動時間是一小時。當然規矩是有彈性,可以改的。
剩下來的暑假過得充實而沒有壓力,女兒已將期望調到較實際的程度,當我有空整天陪她玩,她沒有像以前覺得理所當然,反而高興極了。女兒也慢慢學會單獨時怎樣用時間做一些讓她開心的事,包括閱讀,畫畫,打觔斗。其實這也是生活技能之一,試問誰能24小時陪着你?這經歷讓我發現並非女兒給我壓力,而是自己施加給自己的壓力,錯誤以為必須無時無刻陪伴她,反而讓我發現女兒是個很好的聆聽者,樂於理解和接受我的觀點與提議。這碟「與女兒該幹甚麼」的餸原來只需要三種成份:溝通、時間、耐性。

作者:康婷
曾是一間頂尖美國投資銀行的管理層,科技網創業者,現在選擇做最熱愛的工作:家中一腳踢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