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專欄:(跳出英語)埋怨文化 - Piers Darkins

親子專欄:(跳出英語)埋怨文化 - Piers Darkins

在現今的社會中,我們不自覺地建立了一種埋怨文化。
「我的孩子數學不及格。一定是數學老師不夠好。」
「我的孩子不守規則,他一定交上了損友。」
「我的孩子沒有被選上籃球隊,一定是教練故意不選他。」
「我的孩子說小息時他一個人玩,他定是被同學欺凌。」
在英國時,我初次接觸這種文化,但在香港被發展成一門「藝術」,尤其是當事件涉及我們的孩子時。故此,我便以四句最常聽到家長說的說話作今期文章起首。當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事時,我們往往太快下結論,都怪是別人的錯。我明白為甚麼人們會有這樣的想法,因為我們都不願接受自己或是自己孩子的過錯,但這是我們必須承認的!我們不但要承認自己的過錯,也要跟孩子一起面對過失,我們才得以改進。
請別怪我老實的說,若你的孩子到十歲也不會守規則,那是作為家長的錯,不能怪任何人。之後成長,外在因素或許會對孩子有影響,但此時你應該已教曉了孩子一套你認可的處世之道。作為一個老師,我可以分辨學生有否自小就被教導如何守規矩。他們都是處事冷靜、有禮的,而當他們做錯事時,會誠懇地感到羞愧。他們不是完美的孩子,因為從來無人是完美的。他們能夠在課堂及操場上接受批評,並引以為鑑。若孩子沒有作出我們心目中的理想表現,我們很容易就會怪責是其他孩子的錯。但我們最先應該想到的是,我們錯在哪裏、我的孩子錯在哪裏。
我曾為一位我很尊敬的校長共事,他經常給老師們挑戰。若我們遇到問題去找他,他會先問:「你會做甚麼去解決這問題呢?」跟他一起工作不是易事,但亦因為他要求教師們都要有自我審查的能力。作為他的下屬,我們都會找方法不斷改進自己。我跟他上了很多寶貴的課。因為他,我成為一個更好、更專業的老師,也成為一個更好的父親。
我的母親經常教導我,在我埋怨別人前,我應先好好想想我要做甚麼去解決問題。這也是我經常在女兒面前掛在口邊的,要她們學習反省。我們常抱有「每個人都有特別之處」的概念,但對不起,我並不認同。大部份的人都很平庸,但這並沒甚麼錯。而一旦有着這「每個人都有特別之處」的觀念,我們就會努力尋找孩子為何英文會不及格,或為何不會打籃球的理由,而不去接受或許他們某些領域真的不太出眾的事實。若你的孩子英文不好,我並不是建議你放棄他,我只想提出,那或許不是任何人的錯,我們寧可專注在較正面而有效的方法去幫助孩子,而不是花時間和精力在埋怨別人。
(文章由英文原稿繙譯)

作者:Piers Darkins
三女之父,本地小學外籍資深英文教師;其妻為人氣博客Yennie,以一篇「不上Playgroup」網誌在媽咪界打響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