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位處南方之地,賣的是秀、雅,大城裏其實小山無數,成為居民後花園。九龍曾經有座小巧的荔枝角山,山下有個荔枝角灣,山崗上的荔枝角醫院,早已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2012年夏天活化為饒宗頤文化館,展出饒公真迹。這組十九世紀西方流行的鋪瓦尖頂紅磚平房建築群,百年來不停轉換用途,歷史相當有趣。最近第二期活化工程竣工,文化旅館「翠雅山房」和餐廳「銀杏館」正式開放,可以一嘗住進山中博物館之樂,一系列文化活動,包括藝術家駐場計劃,也為這個歷史建築群添上一分清幽雅意,彷彿置身於城市綠洲之中。
記者:邵 超
攝影:伍慶泉
以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命名的饒宗頤文化館,是園林式大型建築群,屬於發展局「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的首批活化項目,是繼大澳文物酒店及美荷樓後的第三間旅舍。館址位於荔枝角山嶺,佔地34萬平方呎,分為上區(翠雅山房)、中區(銀杏館、劇院、博雅堂、修學精舍)、下區(藝術館、保育館及接待處),下區建築群有130年歷史,中區和上區建築群則約80年歷史,至荔枝角醫院時期落實最後的規模。博物館以弘揚中華文藝為宗旨,整個建築群宛若具中國園林風的隱世村落,早前連日急風暴雨,應了青衣的古名──春花落,一走進館裏,空氣裏飄蕩着淡淡的花香,應為宮粉羊蹄甲的香氣。
山間濕氣濃重,中區和上區的紅磚屋早在荔枝角醫院時代已髹了一身白防潮油漆,亦遙敬白牆灰瓦的古意,像江南村落。旅舍定位為刻下台灣成行成市的文化旅店,除公眾預訂外,館方也把它當成「藝術公寓」,招待獲邀來港的駐場藝術家,又提供至少八折的優惠價錢及優先入住政策予藝術家,來港的藝術家能入住園林式的大型建築群,即使不明香港歷史,也能領略山林之樂,上周羅馬尼亞來的聖像畫畫家Cristina在館裏舉辦工作坊,便下榻旅舍。
穿越秘密花園是金山
旅舍取名翠雅山房,跟雍雅山房只差一字,光看名字已能想像旅舍的風景。五座兩層高的白屋子,分別以琴、棋、詩、書、畫命名,共有89間房間,分標準客房、特色客房及雅致套房三種房型,設計師特別選擇古典中國裝潢,房間裏掛有字畫、中式風格櫃子外,一些細節位也以中式為向,如陶瓷茶杯與中國茶包。房價最貴的雅致套房只有10間,裝修最為講究,尖頂和自然採光是連豪宅也買不到的奢華,難怪最早爆滿。
個人最喜愛首尾兩座屋子,因地勢較其餘的屋子低,最為寧靜,參加禪修營的人士大多在此留宿。住在山中有個好處,由旅舍再往上行,經過一個被旅舍公關形容為秘密花園的大草坪,便正式踏入金山郊野公園範圍。寫至此,才想起整個文化館稍欠水景,只有一個細小的睡蓮池,時光倒流,未填海前的荔枝角和美孚,這地方依山臨海,遠眺都是深邃的海洋;填海後,多了美孚新邨和荔枝角收押所職員宿舍,最後由曼克頓山破壞了連綿的低矮建築天空線。
銀杏館當店限定
長者社企銀杏館進駐饒宗頤文化館,餐牌不再拘泥於以前歌賦街店的純西餐和太子的純中菜,跟館方齊齊中西融和。在一堆退而不休的長者群中,人到中年的總廚羅偉德稱得上年輕,他想讓遊客有驚喜:「當人人以為中式建築必配中菜時,我們偏偏又會供應西餐,而且定價按地區而有別,以晚市套餐為例,這裏比中環平一半。」新館兩層高,從大窗望出去,似身在法式Bistro,當晚上燈光轉為昏暗,好些成長於懷舊金曲黃金時代的人來此,「他們點了套餐,偶爾呷一口紅酒,當歌聲完結,回憶停止了,便打包食物回家去。」這般典雅的環境,故店子開業才兩個月,便接下不少婚宴定單,上層可坐150名賓客。
早聞銀杏館的食物具水準,特別提早在午市時先飽餐一頓才做訪問,瞥見侍應居然有年輕人!羅偉德解釋:「餐館比以往的中環及太子分店大得多,而且往返兩層需行梯級,在營運初期需要年輕人幫忙。」自問叱咤風雲過、仍然好好火的中廚馬耀生,走路仍很矯捷,他為新館設計五款只此一店的招牌中菜,一道「五代同堂」用齊蝦膏、蝦仁、蝦乾、蝦皮和蝦籽炮製,「你看,碟底無油的。」足見功架。餐廳雖於上水長瀝村自設樂活有機農場,直送香草及時蔬到餐館,但不以綠色餐廳為定位,只是奉行中國人傳統飲食,把時令食物加入食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