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買賣 不用下跪(獨立時事評論員 李兆富) - 李兆富

平等買賣 不用下跪
(獨立時事評論員 李兆富) - 李兆富

為甚麼每次大陸要開放市場,總會有一群人覺得非得要立即下跪,叩謝皇恩浩蕩?資本主義不是這樣運作的。開放市場,是對大家都有好處。有新的機會,都是大家公平競爭。北京的官卻將自己封閉的市場當作貞操,煞有介事第一次奉上,就叫做送大禮。對不起,這樣的比喻,實在說不下去。
記得2007年的港股直通車嗎?當時,美國樓市泡沫正在爆破的邊緣,大陸的股市也像個壓力煲一樣充滿水蒸氣,一個捕風捉影的政策,讓港股在兩個多月之間,由二萬點升到三萬點。這算是禮物嗎?
先來一個利益申報:2007年那場港股直通車的鬧劇,我倒是賺到了一筆橫財。但回想當日,能夠及時套現,全身而退,我只會說是萬幸。我不知道誰在高位接了火棒;當天不問價追的股蟹,要是今天仍然持有那些股票,原來一等已經2,500多天。一直未見家鄉的漫長等待,恐怕沒有人會說是禮物。
聯儲局的量化寬鬆,令美股和港樓出現資產價格泡沫,不用道謝吧?價格,不是為了上升而存在。對我這種市場原教旨主義分子,價格是資源分配的訊號。人為政策扭曲了價格反映資訊的功能,導致的錯配和浪費,是沉重但未必人人都見得到的社會成本。至於股市,存在是為了讓企業集資;坦白講,這是很天真很儍的堅持。不過,要是股市只是看誰在最後一刻摸頂出貨賺最多錢的金錢音樂椅,實在犯不着要政府多重監管。
要是個別投機者將股市舞高弄低,長了兩張嘴巴的官員,會說是操控市場。不過同樣的效果,要是出自政府手筆,那就變成官員口中的逆周期政策。不要誤會,我不是反對開放大陸的資本市場,我只是不齒官僚的雙重標準。當資金因為匯率落差湧入,他們將投機熱錢抹黑成十惡不赦,要是資金因環境不對流走,就說是落雨收遮。換了主角,中央要港水北調,他們說是國家讓香港人有權先行先放;北水南排,就是支持香港股市。
中國民間傳說,有神獸貔貅;迷信者認為貔貅只有口,沒有肛門,只吃不排,所以是財運的符號。這種變態的,有來冇往的斂財思維,見諸計劃經濟,就是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關起門來做山寨王的方針。
從前那種完全閉關自守,結果有多慘淡,不用多費筆墨解說。今時今日,算是進了半步,貨物可以出門,賺了的錢卻要留下來建設祖國。過去十年多,連年的外貿盈餘,化成處處鋼筋水泥。起初還是有點社會功效,到後來就越來越胡鬧。
讀書時,有個經濟學名詞,叫邊際遞減定律。簡單講,就是資本不斷投入,最終回報遞減至零。當時我有個疑問:「究竟有沒有比零回報更低的回報?」原來在現實世界中,資本氾濫的確會導致整體的浪費,對所有人來說,最好的結果叫輸少當贏。大陸今天的情況,就是這樣,難怪手上持有人民幣又有方法拿出去的人,見貨就買,見公司就收購。但與此同時,真正需要資金的企業,要從銀行得到資金又難過登天,所謂的港滬雙向互通,亦應作如是觀。
中國人還有另外一個扭曲的觀念,叫閉關練功。改革開放之初,國企民企通通不是人家對手,所以要關起門來慢慢修行。殊不知,跨國企業則天天世界武林大會,招式推陳出新。所以時至今日,大陸的企業要走出去,仍然靠輸出低技術低增值的鬥平鬥賤產品。要學人家玩高科技創新嗎?還是要真金白銀去買iPhone,中國製造,但真正的利益,還是歸美國公司。
封建加封閉,不可能有真正的資本主義;本來自由開放眼望世界的香港,也沾染了迂腐的味道。開放大陸對香港有利,但對大陸何嘗不是解困的途徑?資本主義的買賣雙方,平起平坐,大家一樣高一樣大,平起吧,不用下跪。

李兆富
獨立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