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是日由盧主席秘書Joycelyn執筆。
今日整天也呆呆望着電腦屏幕,連主席叫小秘都聽不見,真是罪該萬死。直至他以接近在遊行時大叫「下台」的聲量,問我是否病了?是否要請病假?小秘才懂回神過來。其實「有病」的不是我,是我好姊妹。
她近日失戀,在臉書上公佈這個消息,令一眾好友大感突然。之後她一連幾天,每天好幾次在臉書上更新心情感覺,更放了跟前戀人的合照。我一直在留意,因此才會呆呆地望着電腦。不是八卦,只是在擔心朋友這樣不斷在臉書訴苦,會讓自己一直陷在苦海中。因為那些甚麼「祝福你及家人往後生活愉快」、「心仍在痛」、「要變的一夜間就變」等等心情更新,傾訴對象其實都不是在臉書上那幾千、幾百個朋友,而是那個已然離她而去的人,可能是希望在這樣情況下留住對方僅有的attention(當然若那人仍在臉書上的話),又可能是心未死,未能放開。
另一姊妹問:要關心一下嗎?我答:現階段不用,因為女人仍會在臉書上「寫俾你睇」,如同嚷着「死俾你睇」,該是死不了。做朋友還是靜觀其變,太多的安慰、關懷、「讚好」、留言,只會讓她在那無窮的虛擬憐愛中,一直沉下去。
在臉書認真便輸了
小秘之前看過有文章分析,臉書用家在不同的感情狀態下,活躍程度會有差異。其實不用文章數據分析,我這名女人仔也可以告訴大家,大部份女人在臉書上寫的,心中自有「目標觀眾」,並不是對所有朋友寫的,這又不是微博。無論是失戀、熱戀或只是有心儀對象,臉書上所寫所post的──心情如何?工作如何?遇上甚麼人與事?吃過甚麼?統統都是因人而發,若他能讚好或留言更會樂上一天,因為證明那人在意。
這種在社交媒體的心情更新,不僅會上癮,而且會擴散,因為總會有些有聊無聊的朋友來關注,人類是社交動物,當然喜歡群體,或求別人的關注,於是便更多的在社交媒體更新心情。但無論你最後獲得,或呃到幾多個like,現實都只是一個人對着電腦。那怕你臉書上有無窮盡的朋友,任何心情如何最終都是一個人去面對。
這令小秘想起最近看的一齣戲《觸不到的她》(Her),故事是關於一名孤獨的失婚漢跟電腦作業系統相愛,他感到她對自己非常了解,又無微不至,彷彿是眾裏尋到的「蘇眉」(soulmate),對她的感情及依賴與日俱增,發展成似幻疑真的感情。小秘同好姊妹去睇,她以為是愛情片,之後才發現此片不只談愛情,更多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面對傷心孤獨。
不是說臉書上的全都是虛情假意,小秘只是想說做人首先要學懂如何獨處,如何獨自面對不同的情緒。向人傾訴是需要,也不是說在臉書上訴衷情有問題,只是要明白那個是社交媒體,大家都不過是網絡相逢,表面交往,最好不要過份認真,在臉書認真便輸了。
一旦朋友少了讚好、留言,便會倍感孤獨,情緒更是一發難收。
Joycel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