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港地」失敗的必然性(時事評論員 黎則奮) - 黎則奮

「港人港地」失敗的必然性
(時事評論員 黎則奮) - 黎則奮

「港人港地」是梁振英自詡「重中之重」的土地及房屋政策的主要組成部份,當年競選期間,騙倒不少在炒樓狂潮中永遠無力置業、不知就裏的中產階級,以及所謂專業人士如測量及工程界和地產代理,在建立民望工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殊不知所謂「港人港地」根本狗屁不通,只是投民粹主義所好的政治把戲,經不起嚴謹的理論分析和市場考驗。梁振英上任後,為了支撐持續下跌的民望,在叫停雙非產子後匆匆在啟德推出兩幅「港人港地」,都是中資企業以高價承接,其後便無以為繼。
689政權本想效法董建華處理「八萬五」政策的做法,不再提便當作不存在,只是傳媒窮追猛打,才以言語偽術解窘。這邊廂說是先導計劃,沒有所謂開始或結束;那邊廂說因時制宜,如今大陸人士搶購香港樓房情況不再,所以暫緩推出,日後市況改變,又可隨時啟動。總之,明明是政策沒有想通想透,甩皮甩骨,根本行不通,死不認錯的作風卻一以貫之,反正只要中央政府肯撐,並非港人選出的689政權毋須向廣大市民問責,再厚顏無恥,亦沒他奈何。
「港人港地」形同「中國人或外國人與狗不得入內」,名副其實是政治歧視,姑且不論,在實踐上根本漏洞處處,徒具虛名。以貪腐成性的大陸買家為例,為了掩飾資金來源或者擺脫限購令,他們以代理人買樓根本閒過立秋。自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定以來,單是每日移民來港的150個單程證新移民,至今至少亦近二百萬,大陸人士要買「港人港地」樓,找個香港人親友代勞,又有何困難?在樓市暢旺時,「港人港地」條款雖然諸多限制,但利之所在,大陸人一樣會鑽洞子,「港人港地」樓價一樣會搶高,港人照樣買不到樓。但市況一旦轉趨淡靜,「港人港地」樓的缺點便暴露無遺,因為規定只能轉售予港人,市場需求受到限制,脫手更難,以本港置業的二重性(居住和投資)而言,只有笨蛋才會購入,解釋了為何地產商對「港人港地」毫無興趣,港人置業投資亦不會問津。逼於現實,「港人港地」注定必然失敗告終。
同是「港人港地」的倡議者施永青,仍然堅持己見,認為只要加入首置條款,便是造福港人的良策。但施永青似乎忘記,香港其實早已存在不折不扣的「港人港地」政策,就是政府資助的公共房屋,包括居屋、租置公屋和公屋,只有符合一定資格的港人才可申請入住或購買。
梁振英要是真以港人福祉為重,便應該集中增加公共房屋供應,加建公屋和居屋,或重新啟動「租者置其屋」計劃全面私有化公屋,甚或索性只興建不同面積的公屋,將租金定於家庭收入20%至25%的水平,供香港人租住,徹底解決香港的住屋問題。
但梁振英完全不作此圖,因為他自始至終都只是着力解決港人的置業問題而非住屋問題。空想的「港人港地」完全是迎合反智無知大眾的政治宣傳,與董建華的「八萬五」政策一樣,根本無視地產霸權壟斷的市場力量,失敗實屬必然。
可是,主流傳媒輿論的「供求失衡論」,不單未指出「港人港地」的謬誤,還無視地產霸權壟斷私營住宅單位供應的事實,不斷片面強調土地供應不足,卻不知即使政府在過去幾年已經增加了土地供應,但過去五年,每年私樓落成平均量仍然不足一萬個單位,遠遠不能達致政府的長遠房屋策略擬定每年私樓供應約二萬個的目標。原因很簡單,如果地產商仍可以高價少量售樓,可得利潤比所謂薄利多銷還要高,為何需要大量投地增加供應?梁振英上場後,土地供應的確增加了,但賣地成績乏善足陳,地鐵上蓋更多次流標,充份說明所謂增加私樓的土地供應,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釜底抽薪的做法,就是改弦易轍,解決住屋而非置業問題。只要大量供應公屋,本土香港人的住屋問題得以基本解決,毋須高價搶購私樓,剛性需求下降,樓市自然向下調整。樓市的私營部門和公營部門不再掛鈎,無論有沒有外來人競購私樓,本土香港人亦可安居樂業。協助市民置業並非政府責任,就留待市場自行解決好了。

黎則奮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