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雜誌話譚小環有藝員唔做,轉行走去賣魚蛋,睇番段片,記者仲問呢位94年港姐冠軍介唔介意被人稱呼做「魚蛋妹」。呢單嘢反映兩個事實:一,就係賣魚蛋好搵過同TVB打工;二,記者認為做「魚蛋妹」係較低層次,應該要介意至啱數。
前者唔使講得多,TVB人工出名低,自己搞生意博一博總好過入去俾人壓榨;至於後者,魚蛋貴為香港飲食文化代表之一,幾蚊一串,每日不知醫飽幾個人個肚,又養活幾多個家庭,直頭反映香港核心價值,到底哪裏來介意的理由?
查實要喺香港靚嘅地段開檔賣魚蛋,身家冇番咁上下實力都做唔到。好似譚小環而家喺銅鑼灣渣甸街個150呎舖位咁,月租都要11萬,以佢賣10蚊串計,每日要賣370串先夠交租。370串話多唔多,話少唔少,但借港姐效應,要達標應該唔難。
近年香港唔少食肆都俾「租魔」趕走,但眼見可以力挽狂瀾,於旺區生存到嘅,彷彿就好似只得魚蛋檔。好似連LV都唔敢租嘅羅素街,竟然仍有一間魚蛋檔生存到,香港美食贏到開巷。至於已經撤出香港嘅「13座牛雜」北角舖位,亦已被一檔魚蛋舖承租。尖咀賣雞蛋仔賣到出晒名嘅豐記,亦要兼賣魚蛋先可以頂住20萬月租。所以有理由相信,於癲價租金下,生命力最頑強嘅本土文化非魚蛋莫屬。
Fifi
本欄逢周二、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