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籌網略:國內做O2O 港人有冇機? - 無謂君

雲籌網略:
國內做O2O 港人有冇機? - 無謂君

上次提到,一堆在智能網絡掀起的服務業革命下高危的行業,貸款業將首當其衝。既然如此,這次就先探討國內互聯網金融有甚麼商業機遇的問題。
眾所周知,這個行業無論國內海外近年均冒起一批異軍突出的網上新力軍。國外耳熟能詳的有Lending Club、Prosper,國內則有拍拍貸、人人貸等無數良莠不齊的網貸平台如雨後春筍冒起,就連在內地慣於享受政策保護的銀行也逼得要紛紛部署對策。然而反觀香港,不但完全不起波瀾,業內很多commercial banker好像也對此不慍不火,一副感受不到山雨欲來的情景。
相對而言,我每次上大陸和一些金融業的同行交流,當中好多銀行人毫不諱言考慮跳槽加盟新興的互聯網金融(這詞泛指P2P網貸,網上基金超市或網上融資諮詢幾個行業),那種義無反顧的澎湃動力,有時真讓人感覺反差很大。其實國內人不是不知道內地銀行制度如公務員體系,一旦離開了辛苦積攢下來的年資將全部付諸東流那回事,而是他們當中很多都覺得機會難得,況且他們了解就算不走,往後銀行業務在幾方夾擊之下前景也大不如前。
當然凡事不能光看表面榮景就跳進去,隨中國經濟債務風險正式浮上水面,我一度懷疑P2P網貸最終會否遭逢風暴連根拔起。最近我認識了WeLend.hk(就是請Kary拍廣告的那家香港互聯網金融公司WeLab)的龍沛智(Simon),就和他討論對內地網貸市場的看法。
我沒想到聊上幾句Simon便直言:「WeLab今年正積極籌備進入大陸市場,而且還會得到內地合作夥伴扶持空降某些重點城市。」我有點詫異,WeLab成立才兩年就在香港競爭激烈的個人借貸市場做到近三億港幣申請貸款金額及過5,000的會員數目,這些數字在香港算是速度驚人。光專注香港市場就已經有大把空間啦,何必北上與狼共舞?

網貸優勝劣汰 令行業更健康

我問:「內地經過這兩年網貸高速膨脹,現在才進去會不會太遲?況且今年系統性風險難道不大嗎?」Simon如此回應:「風險大的同時,市場機遇更大。對我們來說最大的政策風險已經看清底線,政府對互聯網金融創新的態度基本上是給予空間和支持的。」而且借鑑美國Lending Club和Prosper的經驗,最初純P2P貸款行為最終很快發展成為一個全新的asset class(資產類別),在美國很多P2P貸款被基金和私人投資者視為一門分散風險的新興投資工具。
有意思的是,眼下中國的網貸也正循這種混業形態進發,所以他估計就算會有相當的平台出事倒閉,但優勝劣敗下,反而會為成熟的P2P平台騰出更健康的發展空間。
在他看來海外經驗已經證明P2P作為一個商業模式,其可持續經營成本確實比銀行私人貸款部門低,因此長線的競爭重點還是傳統金融業核心的風險控制設計的合理性。他說:「很多國內的網貸公司的線下風險控制團隊都越做越『重』,動輒成千上百人,其實風控系統設計到位的話,人員成本與業務量的比重還真的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空間。」
Simon指出目前國內同業缺乏down cycle的經驗,正是為何像WeLab這種過江龍還有機會大展拳腳的原因。因為在貸款業,不管你前期吸了多少客搶了多大的地盤,一旦你的成本利率因壞賬上升你便會開始大量流失客戶,再者如果風控不成熟,中途翻船覆舟的話,前期再大的佔有率也只會一夜風雲散。

在Simon看來,很多人忽視在經濟下行時期擴大市場佔有率一樣是王道,只不過需要把策略調整為穩中求勝,搶其他人丟失的再融資市場罷了。他引述自己2005年在花旗銀行面對台灣卡債風暴的一役,沉着應戰的結果是花旗先一步走出危機,更反過來在危機後領先各路對手的市場份額。當年靠的是十幾年風控專業累積的跨信貸周期宏觀經驗。今日仍然堅信依靠專業團隊攻堅國內市場的策略。
言談中,Simon透露來接觸他談合作的人中不泛國內傳統行業的集團,有一部份是衝着核心團隊有着渣打、花旗等豐富個人貸款風控經驗而慕名而來。聽到這裏我本來有點驚訝:「大陸參與民間貸款的企業那麼多,對他們來說隨便找幾個IT人來搭台不更省事嗎?」他解釋不少老闆很快發現,把傳統貸款搬上網重點仍然是風控,性質不會因為模式改變而成為IT project,所以關鍵仍然是要找到具風控經驗的團隊掛帥。

一涉專業知識 地頭蟲未必贏

針對我提出的外資常因當地嗅覺不及地頭蟲敏銳,而在大陸互聯網這種超級「接地氣」領域落敗的原因,他雖然不否定,但認為像貸款這種專業性強的行業,只要找到合適的夥伴和建立內地團隊來對應localization問題,則難題不大。要着眼的是當行業規管出台後市場會迅速成熟,資金供應會由原來的大量依靠「屌絲」往國外的機構投資者和富有人群各30%的格局過渡。
市場結構一旦改變,原來那套靠網上流量營銷制勝的方法,並不一定對得上新入場資金的口味,反而團隊專業性和數據審批的精確度等元素會更受重視。這段話讓我想起日前一個投資論壇上,平安陸金所和人人貸台上發言時的暗中較勁,人人貸一路緩緩上升的壞賬保證金百分比,隱隱透視了業內龍頭的瓶頸。
從以上的一番話印證,我似乎看到在這波以服務業為主角的網路革命大潮裏,香港人以往對內地互聯網認識不足的劣勢,有望藉由本身的專業優勢來挽回。起碼是時候研究一下,有甚麼行業可以配合趨勢空降進入國內市場。

無謂君
作者fb page: http://www.facebook.com/wuweil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