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提名是清晰願景(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公民提名是清晰願景
(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林鄭率領21位問責團隊落區,勞師動眾,表面看是為了慶祝《基本法》正式頒佈24周年,實質是硬銷政改諮詢。活動由東區區議會的社區建設及服務委員會主辦,雖然有點名不正言不順,但只要區議員「上下齊心」,動用公帑便不虞有人質疑,政改三人組亦毋須擔心他日「埋單」,推廣費用超支而遭立法會反對派大肆批評。
政改諮詢踏入最後一個月,林鄭團隊精心設計了這次落區表演,吸取了當年曾蔭權「起錨」落區的慘痛經驗,令整個過程再無「意外」發生,翌日絕大部份傳媒均大幅正面報道,證明了經過多方努力,今天高官落區「造秀」的安全度經已大大提高,而林鄭的民望亦比梁振英勝出何止一皮。
原來「有商有量,實現普選」的口號,如今經提升為「普選在望、有商有量」,林鄭在巴士上力竭聲嘶地向市民承諾,誓要把選票「送到每一個市民手上」,實現「特首由一人一票產生」的夢想,但她其實是要把選票「塞到」市民手中,因為這張選票未必是絕大部份市民渴望得到的。
《基本法》今年慶祝24周年,六四今年慶祝則25周年,前者慶祝24周年是為鳥籠普選打鑼打鼓開路,後者慶祝25周年是見證爭取和發展民主之路,今天在香港如何艱難。諮詢工作的最主要目的,本應只是鼓勵更多市民百花齊放發表不同意見,然後經過公平深入和均衡的討論,逐步凝聚共識,方才定出草案文本,不過證諸今天所見,公眾已可清楚看到,政改三人組的工作其實只集中於如何確保提委會的權力,令中央不屬意的競選人無法入閘或上閘,可以正式參選。
政改三人組的分工,由過去各人的公開致辭可以清楚看到,林鄭不斷強調《基本法》「歷久常新」,是普選的規範基礎,否則任何程序也無從說起;她一再強調公眾討論應只集中於提委會的組成及程序必須回歸《基本法》,這個「一錘定音」的工作,其實是由林鄭全權負責。
袁國強只是法律技術顧問。他專門解釋與針對普選的原則和理據如何與《基本法》接軌,特別是有關公民與政黨提名部份。他的工作,有來自內地的專家全力分擔和搖旗吶喊,務能令港人最終願意「兩害寧取其輕」。
至於譚志源,角色是不折不扣的「首席行政主任」,由統籌到執行,由八方聯繫收集民意到撰寫相關公佈周知,沒有一個熟悉政府內部運作的「中介」,三人組的所作所為隨時會有「行差踏錯」可能。
政府的底線和分工清晰,但泛民的目標卻不甚了了,如今公眾只着眼於「佔中」會否發生,至於「佔中」爭取的普選和特區政府屬意的普選有甚麼分別和甚麼是非爭不可,則連「佔中三人組」也未曾給說清楚。
令人擔心的是,隨着香港2020小組的建議和十八學者方案的出現,即使是一眾意見領袖精英,似乎也已認同了梁特首在個人網誌上建議的「應在《基本法》框架內提普選方案」。香港人能在《基本法》框架內提出甚麼樣的方案?中央沒說、梁振英沒說、林鄭也沒說,但大家都已心知肚明。
更令人憂慮的是,不論香港市民(包括最有經驗的法律專家和資深政治人才)提出甚麼框架內的方案,其實也不易令人明白,更遑論是變成人人認同的共識和爭取的目標。即以上述的香港2020或十八學者建議為例,恐怕沒有多少市民會知道他們的優劣,更不會知道兩者的分別。日後這類不同方案推出越多,公眾越覺混亂,他日譚志源整理意見時,大可總結為「一致認同應由提委會最後把關」,至於如何執行則是循序漸進云云。
民主黨對普選的原則「缺一亦可」的立場,已令公眾感到無所適從,如今連學者與政壇活躍人物也越說越複雜,再沒有令人一說即明、一呼百應的願景、訴求、口徑、口號和理據,公眾失去目標,試問市民又如何支持?唯一令人較為清晰的,還是學民思潮對公民提名的堅持,這也是「後生可畏」的證明,也可能是我們唯一對未來的希望。
但願他們堅持的純粹「公民提名」不致被政壇的「老大哥」混淆視聽,認為某些「鳥籠方案」經已能達致爭取「公民提名」的目標,而學民也有機會和能力,向公眾展示和說明他們到底是在爭取甚麼的真正「公民提名」。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