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會議員上海之行,被認為是中央議價對象的泛民議員無法協調出一個共同方案,有點六神無主。泛民飯盒會召集人馮檢基聲言協調「相當困難」,他提出的泛民一致立場是「真普選、無篩選」。但中共從來不認為依中共意向的方案是「假普選」,也不承認由提名委員會掌控提名大權是「篩選」。泛民妥協派的湯家驊希望泛民向中央釋出善意,說社會無強烈聲音反對他提出的沒有公民提名元素的方案;激進民主派的梁國雄則堅持公民提名,呼籲泛民要有底線,且「半點不能退讓」。
議價一方無方案,另一方是從來不打無把握之仗的中共,應已成竹在胸了。到上海談香港政改這件事本身,象徵香港政改的啟動由中央主導,而不是如《基本法》所定由香港本地啟動,中共已贏了形勢。中央兩官員與香港議員的會見過程,也應該鋪排好,半天會見的時間,大概在全體會晤之前或之後用一小時左右單獨與泛民談。談甚麼?泛民各黨派的意見早已在香港公開,不會有新意。中共官員的回應,除了冠冕堂皇地說中央希望在《基本法》和人大決定的架構下實現「真普選,無篩選」之外,具體來說,很可能表示同意在18學者方案的基礎上討論,也就是接受以「公民推薦」取代「公民提名」。這算是中共作出的讓步和釋出的善意,望能動搖泛民對公民提名這底線的堅持。
到今天為止,中共官員或反映中共意向的大陸學者,還沒有一個聲音說支持公民推薦,新護法饒戈平早前曾指出,公民提名及公民推薦均不符合《基本法》,更獲林鄭月娥形容為「一錘定音」。但前天,一直拒評各政改方案的林鄭月娥,罕有指由18學者提出的「公民推薦」政改方案無違憲,更讚揚有關方案與政府方向沒有不同。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在一個論壇上談到18學者方案時稱,至今未聽到有人指有關方案不符《基本法》,認為有討論空間,最終達成共識機會增加。
自去年喬曉陽在深圳糾集香港建制派,對普選特首提出「三個堅定不移」以來,中共的口氣一直沒有鬆動過。包括今年三月張德江講話,包括所有的中共喉舌,都是要貫徹「有中國特色」的普選。為甚麼現在會出現鬆動?
首先就是去年三月開始發動的「佔中」,儘管許多人批評佔中講多過做,又批評拖延太久,而佔中派也出現分裂,支持度還有點下滑,但佔中給中共最重要的訊息是連溫和民主派都會趨於激進,而佔中可能讓溫和、激進的民主派都捲進去,使中共在民主派當中再找不到統戰對象。
其次是公民提名的提出,儘管在公民提名是否不可或缺的問題上,民主派當中引起很大爭議,而民主黨更進一步消耗了民望,但民調顯示,公民提名的支持度長期高企,最近還從六成升至八成,而市民對中共和港共政權的信任度則在低點徘徊。這反映了中共的「堅定不移」無法壓制香港人對自身政治權利的追求。
其三,是「爭取不到,不如拉倒」的提出,並且在社會上越來越多和應。爭取不到公民提名,泛民全體否決政府方案,香港在2017年就不會有普選。曾鈺成說不止是原地踏步,而且是大倒退,甚至是災難;梁錦松也出來說,沒有普選特區管治會更加困難,「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甚或有覆舟的可能性」。這兩位有民望可角逐普選特首的人士,提出的警告應該不完全是他們個人意見,而是反映中共某方面的想法。
「不如拉倒」顯示香港人絕不接受一個把選民當橡皮圖章的假普選制度,拉倒的結果是讓全世界看看中共的假普選是怎麼回事,也讓全世界看到香港人有種,不會向極權者乞求假民主。香港人有損失,但中共的面子也丟盡了。
其四,是香港的抗爭漸漸獲得世界關注。美國副總統會見李柱銘、陳方安生,與回歸初美國總統見董建華的意義大不同,它意味着國際社會對香港民主前途有了具體的關注。
儘管我們對佔中、對民主派有很多批評,我們也批評香港人對自己切身權利不如台灣人熱衷,這一年多的爭取真普選的抗爭也有點亂七八糟,但不要看輕我們的力量,即使你只是在民調中負責任地回答問題。以上四點的發展,能夠說不是令頑固僵硬的專權者鬆動的因素嗎?
暫時毋須對18學者方案作定論,只要香港人堅持上面的四點,應該還有討價還價的空間吧。
( 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