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刀八刀千刀…… - 李碧華

七刀八刀千刀…… - 李碧華

因對「刈包」、「刲包」、「割包」疑惑,我找了上述的字研究一下。發覺「刀」部首的字很有趣。
「割」是刀下的受害者,而「劊」是持刀行極刑奪命者,因為他「會」,也是特別的專業戶,等閑人當不上劊子手的。「刃」是刀上重點指示的部位,最鋒利。「刈」指割除雜草,兩刀。但明明一刀可以搞掂的「切」(都說「一刀切」),為什麼其組成是七刀?更甚的「分」竟使上八刀。
勸你不要這樣幹:「勿!」──但「刎」卻以刀割頸自盡。「劫」不但沒有去掉刀反而以之威嚇搶奪,與字面所見相悖。冊籍遇刀就是「刪」,血光之災。但禾稻被刀割下,表示有收穫,有「利」可圖。
有些刀旁的字沒什麼意思,只取其音。但有些則很暴烈,聞風喪膽──中國人的酷刑(刑亦刀旁),就是要你「不得好死」、「生不如死」、「求即死」甚至「求破家」,如凌遲千刀萬剮,那「剮」即刀下的「咼」,「骨」字去了「月」(肉),一下一下剔走肉留下骨而人仍未斷氣,慘無人道。相比之下,「刖」和「剕」(斬斷足)、「刵」(割去耳)、「劓」(割去鼻)……竟輕了。
古亦有割舌之刑,但「刮」是磨除舌苔的一種用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