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社會棟樑,經常說要重發流動小販牌來對抗地產霸權。他們對小本經營小販,有種迷戀,我明。
「你支持地產利益,梗係反對重發小販牌啦!」通常我未開口,就已經被人定性為階級敵人。我明白,在他們的馬克斯哲學中,你是甚麼人就說甚麼話;你是資本家,就一定有某種意識形態行為。其實,將經濟身份看成一切的,不是別人,而是他們。
「你知道以前的黑社會憑甚麼向街上的小販收保險費?」惡?有警察包庇?讀經濟學的,都應該有讀過租值消散吧。做零售,不管是有連鎖店抑或個體戶,街頭抑或商場,成功都是靠三大因素:location、location、location。見到有個小販在銅鑼灣Apple Shop外賣iPad套很好賺,你試試去開一檔,恐怕很快就有維持街頭vendor mix的哥哥來教你一點做人的道理。不交租,就要交保護費,這個現象就叫租值消散。
「政府應該取締的是黑社會,不是小販。向弱者抽刀,算甚麼道理?再者,外國也有小販,難道人家也有收陀地的傳統嗎?」今天讓大家上一課經濟學和英語,到Google搜尋street vendor和protection racket,看看找到甚麼?維基百科中有一條目,題為territorial monopolies。原來古今中外,許多街路商販都會組織起來,新加入的商販,要付上加盟費,社團就此成形。
美化小販經濟,皆因社會棟樑眼中只見到鬥地主的偉大革命,彷彿天下間的問題,都因租金貴而起。社會棟樑只見到租金升,卻不會思考願意出貴租的商戶是又怎樣營運。香港不是沒有平租的舖,只是真正懂得搞活地區經濟的人才,都跑去幫發展商打工罷了。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