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台灣學生「話佔就佔」,而「和平佔中」自提出以來已經超過一年,但卻還未有任何實質行動,更遑論佔領甚麼了,故不少人都質疑「和平佔中」是否只是「得個講字」?
的確,到現在為止,「和平佔中」所作的都還是只在「講」的階段,我們搞了超過三十場商討會議,有超過三千名市民參與,分成數百個小組商討了設計普選特首選舉辦法的原則。最近十數個與「和平佔中」合辦商討會議的團體,才一起向特區政府遞交了在商討會議中所收集到的意見。
之後,「和平佔中」還會在5月6日舉行「全民政改商討日」,讓數千名香港市民共同商討多個能符合國際標準的普選特首選舉辦法的方案,並且從中選出三個。全港市民會在6月22日的「全民投票日」在這三個方案中選出一個,而這個就是「和平佔中」全力爭取的方案。
但「和平佔中」是否最終只是「得個講字」呢?為何「和平佔中」到現在還只是停留在「講」的階段呢?我們就要回到「和平佔中」的根本。「和平佔中」所要爭取的是能符合國際標準的普選特首選舉辦法,而方法是透過公民抗命,萬人佔領中環,去表明我們的決心,並爭取普羅市民的支持及認同,從而迫使北京政府和特區政府讓步。
「和平佔中」要成功,就是取決於兩個字:人數。即使那些支持佔領中環但希望能早一些出現的人,也就是現在對「和平佔中」很不耐煩的人,也明白若單計算他們這群人,必不「夠數」。若他們有能力號召足夠的人數佔領中環令警方難以用輕度的武力清場,也不用現在由一直並不激進的「佔中三子」來組織了。
過去溫和泛民鮮會積極參與好像佔領中環這類的違法抗爭行動,但大家都知道,在今次的政改,必須有溫和及激進的泛民共同參與,並要吸引更多香港市民認同及參與,那才有望「夠數」,才有望成功。「和平佔中」現在所做的,就是現在這些不斷「講」的工夫,目的是要團結泛民,好結聚起足夠的人數,最後一起去佔領中環,增大「和平佔中」的成功機會。
有些人會認為,要結聚足夠的佔中人數,也不一定要搞商討和民間全民投票,其實只要「和平佔中」明確提出普選的訴求如特首選舉辦法必須有公民提名,然後在民間做大量宣傳工夫,再向特區政府提出要求,定下回應的死線,若未能得到正面回應,就即時採取行動佔領中環。那就不用曠時日久,被特區政府以拖字訣,削減「和平佔中」得來不易的氣勢。
但我認為這方法並不可行,因無論我們提出的具體普選訴求是甚麼,都不能夠團結得到已分裂了的泛民,或是被指太溫和,或是被指太激進,不可能在此階段得到大部份的泛民所共同接受。故此,「和平佔中」採取的方法,不是以某一個結果(outcome)去把大家團結在一起,因大家雖同是認同民主普選,但普選特首的具體卻存在不小的差異。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透過建立起一個公開及公平的過程(process),得出一個具體的普選特首的方案。
激進或是溫和的泛民,在這過程中可以公平競爭,最後無論在「全民政改商討日」及「全民投票日」的方案是否他們原先屬意的方案,因過程符合民主的原則,也不能「輸打贏要」,不然大家都愧稱為民主派了。
我也聽過一些激進泛民的朋友說,將來佔領中環的,主要就是他們這類邀進人士,故不用理會那些溫和的泛民,因他們最終是不會走出來參與佔領行動的。這也反映了激進與溫和泛民之間的互信是極之缺乏。但我卻不能認同這點。其實即使所有現在活躍於激進及溫和泛民政治團體的人加在一起,其實還是遠未「夠數」。惟有向廣大市民展示泛民政團能拋低成見,願意團結一起去為香港爭取民主普選,那才能有機會成功。即使如此,面對北京政府那麼強大的對手,我們能最終成功的機會已不太高,再分開的話,成功的機會就更低了。
激進泛民的朋友也批評「和平佔中」的進度太慢了。其實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假設一年多前香港沒有出現「和平佔中」,現在會是甚麼局面?我相信與現在分別不會太大,北大人也是會繼續恫嚇港人,叫港人要面對政治現實,接受一個有篩選的特首選舉辦法。泛民內的分裂繼續存在,只是沒有了「和平佔中」搞的商討和全民投票。激進泛民可能在秘密計劃抗爭行動如佔領中環,但還未有實質行動,因還未到引爆點。他們更加不會輕舉妄動,因知自己實力不足,只有等到最好的時機才能伺機而動。
如上所說,「和平佔中」也不是為搞而搞,這些商討工作都是為了團結泛民而所作的努力。因此,「和平佔中」與他們的分別,只是在時機未到之前已公開講了要佔領中環,而其他想佔領的人,在行動前不會事先張揚而已。其實大家在現在的階段,都應還不會有實質行動因時機還未到。這樣看來,怎能說「和平佔中」是太慢呢?
戴耀廷
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佔中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