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作者答題 6分僅獲2分

引文作者答題 6分僅獲2分

【本報訊】中文閱讀能力的考試選用的白話文章,連續兩年採用台灣作家的作品,去年引用台灣作家張曉風的文章,今年也引用台灣作家徐國能的作品《第九味》為考題。徐國能對自己作品被引用感意外。有中文教師認為,由於台灣文化及文學水平高,故吸引香港教師設題。
徐國能(41歲)在台北出生,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他昨以電郵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拙文成為香港試題,這是我在當初撰文時所無法料及的」。

徐國能指試題難度高

徐國能認為,全卷中最難的題目是問考生根據《第九味》原文甜味比擬為淑女,推敲鹹及苦味的比擬,「要將味道比喻為人物及性格,這需要豐富的聯想及觀察能力,同時文字要能精確表達亦須一定水平,這是需要一定語文素養的同學才能回答得精確,屬於比較高難度的寫作測驗」。
本身也擔任台灣不少考試的命題及試題研發工作的徐國能,了解全份香港中文科試題,感到試題無論在命題技巧及作答觀念上,都相當靈活而有深度,學生要在有限時間內完整作答並不容易。
試題又問「第九味」指的是甚麼呢?徐國能指「在我當初創作時沒有在文章中說出來,本來就有一點想讓讀者自己體會的意思,也許說成是『人生的滋味』是最清楚簡單的答案吧!」
這題目值6分,中文科教師陳匡正認為徐國能的答案只能取得2分,比較好的答案是:八味嚐盡後所生的淡薄回甘,並加以引申,可再加例子「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辭強說愁」等名句,表達自己的文學深度。
陳匡正認為,考評局近年喜用台灣作家作品,主因是本港缺乏言之有物的文學作品,書展常見愛情、偵探主題,難對生活有態度。2012年首屆文憑試中文科採用前《文匯報》高層曾敏之的《橋》、2013年用台灣作家張曉風的《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今年用台灣作家徐國能《第九味》。

徐國能著作《第九味》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