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們必要的沉默(記者 陳沛敏) - 陳沛敏

高官們必要的沉默
(記者 陳沛敏) - 陳沛敏

今天香港發生很多事情,他們或許也曾想力陳己見,但最後選擇了沉默,因為他們明白到,這沉默是必要的。
例如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蘇錦樑。
兩個多月前他才公佈《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估報告》,明明公開說香港有足夠能力接待持續增加的內地旅客,還奉勸港人上不到逼爆的港鐵,大可以「等多班」。
詎料,阿爺一聲令下,督促港澳辦主任王光亞牽頭,與國家旅遊局及特區政府研究旅客承受量。梁振英上星期即時改口,說知道市民對旅客太多感到不滿,將研究調控旅客人數增長和結構。
雖然蘇錦樑昨日還堅持,這不等如推翻他早前公佈的評估報告,但相信他已明白,梁振英政府絕對不是「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因此當被問到應否取消「一簽多行」時,蘇錦樑不再「力陳己見」,只表示與中央溝通有結果後,才會公佈。既然阿爺說了才算,這沉默是必要的。
又例如特首辦主任邱騰華。
上星期立法會特別財委會審議預算案上,他竟然回覆議員,沒有行會成員出席率的資料。特首辦常任秘書長劉焱後來又稱,有會議紀錄但沒有統計出席率的資料。
過去曾蔭權年代,官員通常借行會保密制作為擋箭牌,但現在不能透露行會出席率,卻用上「沒有紀錄」、「沒有統計」等一聽就知是藉口的說詞。究竟是為了掩飾甚麼?現屆行會質素有目共睹,議員質疑是包庇低出席率的成員。出身政務官也許很難力陳己見,但既然沉默是必要的,就讓沉默說明一切。
又例如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
「新護法」饒戈平說,既然香港遲遲不就《基本法》23條立法,那就不如將《國家安全法》在香港試用,或由中央制訂暫時適用香港的安全法,直至特區完成23條立法為止。
此議一出,輿論譁然,泛民固然炮轟此舉無異於破壞「一國兩制」,「開明建制派」曾鈺成也直指與《基本法》規定不符。惟獨早前以「一錘定音」來形容饒戈平政改言論的林鄭月娥,今次卻不作回應。
連「好打得」的林鄭也選擇沉默,可見這沉默是必要的,至少暫時還未摸清這是否真的如饒所言,他是單純引述學者意見,抑或代表中央某些人的想法。
早前不是有建制派提出,落實普選前先為23條立法嗎?政改波譎雲詭,現在連「護法」也說「不要動不動拿符不符合《基本法》來說事」,還有甚麼做不出來?林鄭不是省油的燈,看清形勢才好一錘定音。

陳沛敏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