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政治氣氛走向極端,不作表態被稱作沉默的一群,昨日開考的文憑試(DSE)中文科作文題,就要求考生以「必要的沉默」為題,撰寫選擇沉默的經驗。有網民及考生認為連同其他題目,考評局向考生灌輸不要出風頭意識,質疑以試卷推動維穩,但局方強調主要考核寫作能力。
記者:彭美芳 倪清江
第三屆文憑試中文、通識和英文本周開考。今年有74,200名考生報考中文,昨開考的卷一閱讀有兩篇文章,分別是台灣作家徐國能的《第九味》和文言文《史記.孔子世家》;考生在卷二寫作三選一作答,最少650字。兩卷各佔中文科總分20%。
作文卷首條題是撰寫一篇記敍文,以文章開首「今天發生了一件事情,當時我曾經想力陳己見,最後選擇了沉默。我認為沉默是必要的」,要求考生以「必要的沉默」為題,續寫下去。考評局指這題要求考生敍事抒情或引發議論,以見沉默的必要,考生通過記述事件,交代「我」曾經想力陳己見,最後選擇沉默的經過及當中的思考。
第二條則是要求考生撰述對「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的看法。考評局稱,體會因人而異,考生可以有不同立場,並從不同角度、題材切入,列舉現實生活例子和情景,說明個人見解。
「出卷有政治動機」
第三條是看圖作文,一幅是一個男生面向太陽展露笑容,另一幅則是男生背向太陽,垂頭喪氣看着自己的身影,再以「陽光與陰影」為題撰寫一篇文章。考評局指這題有更大創作空間,考生可自由發揮,只要所說回應陽光和陰影、並切合圖意。
三條題目引起網民和部份考生關注,認為有引導性,解讀考評局出卷有政治動機,向考生灌輸應多沉默、不要搶出風頭和凡事要正面面對態度,當中以第一題爭議最多,直指考評局「維穩」考生。
不過,今年應考的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昨在facebook,回應一篇觀點相若的文章時,反問「點解會有咁嘅觀點?」中大學生會會長張秀賢也認為,考生和網民毋須擔心,「公開試面對世界,考評局咁做會影響認受性,所以唔會赤裸裸做政治教育,遊戲唔係咁樣玩」。
考評局發言人稱作文卷主要考核考生的構思、表達、創作等能力,作答題材不限,閱卷員會根據寫作要求,按考生在立意選材、表達組織等方面的整體表現評分。
李求恩紀念中學中文科主任張滿堂指,該題目要求考生寫出自己體驗,因此政治角度未必切合題目要求;他又指另外兩題考生均可以正反角度撰寫。蘇浙公學中文科主任陳匡正稱,即使換作其他字詞,都會有指引性,她指沉默則敏感,如果考生偏重沉默,則會忽略「必要」以致離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