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時,四位民主黨和工黨絕食戰友胡志偉、尹兆堅、郭紹傑和林祖明為了爭取普選,已經絕食十一日,寫下香港民主運動新一頁。我絕食八日,深深體會過程的艱辛,現時四位戰友所受的困苦遠超於我,他們的堅毅和犧牲,令我非常敬佩,希望各位保重身體,量力而為。
絕食之初,有人質疑運動成效,覺得「沒有氣氛」、「絕食無用」,冷淡對待甚至冷嘲熱諷,更涼薄者,有所謂「民主派」人士居然以打邊爐、大食會挖苦諷刺,行徑比建制派更涼薄無恥。
香港三十年的民主運動,簽名聯署、遊行集會、絕食抗爭等等手法,從來都不是新鮮事, 亦從來沒有單一運動能大幅推動民主進程,但多年來市民和民主派都前仆後繼,堅持參與。參與者都不會天真地以為出席個別活動後,即可實現普選。
我們都明白,面對全世界最大的極權政體,香港的民主運動從來不是石破天驚的劇變方式,反而是水滴石穿的長期鬥爭,匯集足夠力量,以期巨大的民意力量,最終足以突破強權的封鎖。
近年激進力量不斷批評泛民的抗爭手法「過時」、「無用」,但另一邊廂,他們亦是不斷重複同類的遊行、絕食等抗爭手法。他們的口號和表達手法可能較為激烈,但抗爭的方式根本是萬變不離其宗。我非常質疑,難道他們遊行抗議就有用,四位絕食者絕食十一日就無用嗎?到目前為止,我亦未見到他們的抗爭手法,如何「有用地」令香港即時實現普選。
其實激進力量對於泛民的攻擊,一直遠超於對建制派的批判,原因非常簡單,因為他們要爭取的票源來自泛民,而非建制派,因此必須千方百計貶低、甚至抹黑泛民政黨和人士,以至攻擊無政黨背景的民主派學者和前輩,意圖分化民主運動,孤立泛民。
過往多年,民主派的抗爭手法各異,但都互相尊重,不至於如今天的激進力量,無視對方對民主運動的長期堅持和貢獻,不問是非黑白,只顧不斷惡意攻擊。今日為了爭取普選而絕食十一日的志士居然都受無理攻擊,實在詭異荒誕。
其實,真正有志爭取民主的人士,如果不贊成他人的抗爭方式,不如提出良策,高舉大旗,向市民說明如何能夠「有用地」即時爭取普選,號召市民參與支持,而非集中力量抽民主派後腿、假扮「後援會」破壞運動。如果他們的方法切實可行,我一定追隨支持。
今次工黨和民主黨十七位參與絕食的人士,得到公民黨的義工全力支援,一同面對風吹雨打、疲累飢餓、冷嘲熱諷,大家互相扶持激勵,不單令參與者成為緊密戰友,更大大加強三黨合作關係。我們懷着共同信念,要成為民主運動中的一點水,深信水滴終可石穿,民主香港,終可實現。最後,謹以夏紹聲先生的《交叉點》歌詞向四位堅持絕食戰友致敬:
「苦困皆自願 心願自信定能圓 不理多辛酸 只管耕耘 成敗不去算」
林卓廷
民主黨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