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有位在本地大學執教的舊同學邀請我擔任甚麼「師友計劃」(Mentorship Program)的導師(Mentor),通常情況我都敬謝不敏,為怕自己憤世嫉俗的思想會誤人子弟,免得他日其父母會追究責任。況且我公司亦不乏年輕同事,要掌握社會的青春脈搏,其實不假外求。然始終是老同學,盛情難卻,惟有勉力而為。
就這樣多了幾位青年朋友,難得畢業後仍會主動安排飯局招呼我這位「老餅」。昨日勤力讀書,今日努力工作,橫睇掂睇,大好青年。「工作如何?」我聊表關心的問。「有返工冇放工」、「有OT冇OT pay」、「有表現,但話冇『筆直』所以冇B仔(Bonus)」……
即轉話題:「平日放工有乜節目?」「收工天都黑晒啦」、「逼到車返屋企都眼瞓啦」、「放假成條街都逼滿人同篋」、「去郊外都係聽普通話,仲話要發展郊野!」本來仲想叫佢哋同我一齊行山,就此打住。
咁有冇啲開心少少嘅嘢?話晒大好青春,「有冇拍下拖呢……」我裝不經意問。「食茶記再睇套戲都成幾百蚊」、「有得拍拖都冇屋做嫁妝啦」、「邊度搵女仔肯同我捱麥記呢」(潮文威力果然厲害),「公屋仔見家長冇雞髀食呀」那刻諗起盧宛茵,差點笑了出來,罪過。忽又記起我寫過那篇《公屋廢青》招來洶湧群情,教我對「圍剿」二字有更深入了解。說不定其中的鍵盤戰士就坐在我面前,開始滴汗,「除咗雞髀,睇吓大家想食啲乜」圖借爛gag脫身……
當日惹火文章的回應,除了粗言,出現最多的詞彙是「離地」。我們這一代人,在年輕人眼中,非常離地。
十年廿年前,讀書為有黃金屋;為要顏如玉;為要成就四仔,且係當年有為青年的 「核心價值」!今日呢?上咗岸的上一代香港人,忙着指控新一代「怕辛苦,唔願捱」、「邊有人一出嚟做嘢就買到樓」、 「大學生唔願做博公屋」其實我都有份責難,總之「一代不如一代」咁話。實情呢?
今日年輕人生活質素倒退
經濟增幅(以GDP計)與工資增幅存在相當大的落差。根據報道,過去9年,香港人均GDP上升了54%,但整體工資升幅不過是36%;如撇除通脹因素,工資實際只得小於7%的增幅。而受惠的亦只金融及零售行業,其他大部份行業的薪酬待遇,不是倒退就是原地踏步。更糟糕的是,資產升值的幅度,以私人樓宇計,其間上升超過223%,遠遠拋離市民的負擔能力。
而香港亦連續四年當選全球最難置業的城市,繼續是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地方。樓價中位數是家庭年入息中位數的14.9倍,為新加坡指數的近3倍,相比第二位溫哥華的10.3 倍,自要多得近年湧入的強國人,仍是遙遙領先。
李首富曾語重心長地教訓:香港年輕人不應埋怨未能置業,因為「西方國家不少年輕人無物業亦很平常」。香港人,全世界供樓最難,全球住得最細最逼,李先生,真的很平常嗎?
上一代香港人走過那條平常路,對下一代而言,是舊路、同路、還是未見盡頭的不歸路、死路?說實話,我這所謂「導師」亦未敢奢言教路,心念及此,猶覺隻腳好似掂番地,或許就是那自以為是的「過來人」心態,直教我們對不知去向的青年有欠體恤和諒解,而今日他們面對的窘局,難道我們真的完全置身事外?
盧先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