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受洗成為基督徒那天,包租婆送了一條項鏈給我,鏈墜是聖尼古拉(Saint Nicholas)雕飾。尼古拉是四世紀時生活在小亞細亞的教主,他心地善良經常布施,喜歡將錢幣放在窮人家門外小女孩的鞋子內,後來演變為聖誕老人爬入煙囪給孩子們送禮物,可口可樂在1930年代所畫的廣告,將聖誔老人穿紅白相間衣服的形象推廣至家喻戶曉。
12月6日聖尼古拉節,「相信愛」慈善基金希望在每年這個節日送禮物給小朋友。兩年前我們上網訂購了單車等禮物,打算找人扮聖誕老人送去粉嶺寶血兒童村,沒想到計劃遭修女一口拒絕,說我們的觀念錯誤,聖誕節不是紀念聖誕老人的,而且送禮物會讓女孩們錯覺可以不勞而獲。修女的論點我理解也甚感無奈,後來「相信愛」的義工同事們想出好點子,以開班教女童們組裝單車為由,成功將單車送進了兒童村給女孩們,做慈善有時也要腦筋靈活些,哈哈。
3月上旬的一個周末,「相信愛」慈善基金的義工們聯同聖公會聖約翰座堂的教徒,帶了禮物去天水圍探訪綜援家庭,楊如芯也有參與,她聯同一位印巴籍教友組成一隊,探訪了三個家庭。由於兩人外形古怪,第一個獨居婆婆起初拒絕讓他們入內,後來被誠意打動才開門,離開前婆婆還熱情地說要封利是作回禮,兩人禮貌地回絕了。
第二個探訪的家庭讓楊如芯印象深刻,是80歲的老婆婆和50歲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兒子。婆婆擔心自己離世後兒子沒人照顧,她向政府申請需要特殊照顧的公屋長達十年仍未獲批。第三個家庭的母親,很擔心女兒學業成績問題,但因經濟能力負擔不起補習費用,我們已將這兩個家庭記錄在案,希望能提供協助。
耶穌佛祖是民主之始
我認為自己是虔誠基督徒,但我的虔誠可能跟一般人想像的不同,我着重行善,也追求靈性上的滿足,對信仰是基於理性為基礎,不排斥其他宗教信仰。1999年大學畢業時,我在英國的古老小鎮托德摩登佛學中心Losang Dragpa Centre逗留了五個月,在此修禪及做不同範疇的義工,對佛理也略知一二。
早兩年聽了牧師John Chynchen的講座,他認為基督教與佛教的共通點是「痛愛」,耶穌是神的兒子,釋迦牟尼是王子,兩者都擁有尊貴身份,他們看見了人間的痛苦,於是放下身段,放棄所有,犧牲自己來釋放百姓的痛苦。這種克己為人、自我犧牲精神,John Chynchen稱之為「痛愛」。耶穌和釋迦牟尼均打破時代的階級觀念,宣揚眾生平等,也可視之為民主的開始。
John Chynchen以理性、現代科學角度演繹《聖經》道理,他不信奇蹟,還推翻了一些原教義核心概念,例如他不認為成為基督徒,死後便可上天堂,覺得以天堂作為獎品的概念已過時,天堂不一定是死後才去,應該將天堂的愛帶來人間。聽完講座後我寫了一封信表達我對他的欣賞,此後我們成為朋友。
曾經有個中東人寫信給我,說其他宗教都是魔鬼,惟回教才是唯一上天堂的途徑。其實回教和基督教都是猶太教演變而成,上帝是主宰宇宙萬物唯一的神,只是人類有不同文化背景和語言,對宗教有不同演繹,才形成各種衝突。如果大家對宗教有興趣,我推薦大家看《A History of God》,是由修女Karen Armstrong所寫,是本發人深省的宗教歷史書。
Profile:趙式芝
趙世曾女兒,卓能(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及慈善機構相信愛基金創辦人,愛好駕駛直升機。( http://www.facebook.com/foundfaithin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