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兩期,筆者寫得不太清楚,或令編輯誤會,以令其在配圖時寫上QE後技術分析開始失效,但其實我想說的,只是「傳統」技術分析不合時宜,因為我絕對係技術分析的信徒,甚至乎我認為其應用遠不止於股市,只要有足夠的交易量,樓市也可用其作參考。
我曾經運用技術分析,在電視節目中預測樓市會升三成,唔怕醜咁講三做三中,頭兩次升幅都講明是三成,結果遇到障礙不多,順利達標(以槓桿計,三成升幅是本金的一倍升幅了),最後這次本來走勢上應有多於三成升幅,可是突然推出辣招,樓價停滯不前,最後只升了一成半,系統出現沽出訊號(圖一),趕及在此次跌勢加劇前離場,共打了三場重要大仗。
隔山買美樓手續多
當然,以目前香港樓市,唔再適合投資者,惟有向外發展。美國係全世界最大經濟體,當然係馬首是瞻;圖二係美國Case-Shiller十大城市指數的技術分析圖,圖上有好多個準備止賺位,不過其實只在2006及2010年跌穿過,可以見到,2006年美國樓市從圖中P位跌到K位,穿止賺後離場,完全避過P-K的這幾年,所以我的系統在美國樓市,也有參考作用。
至於現時,走勢圖顯示美國樓市仍是在泡沫當中,如果未來唔跌穿止賺,美國樓還是可以諗的。
如果閣下有買美國房地產的經驗,應該體會到,當中手續比香港繁瑣,買樓要交房地產稅、增值稅及FIRPTA(外國投資物業稅);其中,房地產稅每年0.3%至3%之間,聯邦增值稅15%,而FIRPTA又10%,如果搵管理公司幫手放租,服務費又要租金的一成,七除八扣,都唔係少錢。
更甚者,我有個朋友,去美國買樓,見到屋前有塊地,個花園好靚,但細心睇張圖則,才發現塊地原來唔係屬於佢,而係俾其他人買咗少少:如果之後翻起舊賬,個花園分分鐘就冇晒,同埋間屋係會冇路入去。所以,隔山買牛絕對唔容易,係力不到不為財。
咁點算呢?你可以買美國REITs的ETF,或其他替代品,但都係隔山買牛。我可以提供一個非常另類的選擇,一件本地貨卻與美國樓價走勢相似——創科(669)。
大家可以睇睇圖三,創科股價和美國樓市的走勢都算相似,創科係有點領先,可以見到圖三A位,創科係早一年跌;而在B位,佢又早少少升;去到C位,就完全出現背馳,Case-Shiller跌穿前低位而創科冇跌穿,之後仲升到破近年新高,走勢係優於Case-Shiller。
創科具領先作用
還有,個股的波動大於樓價指數係另一優點,可以當係槓桿,不需要用全部買樓的資金去買創科,而係可以用波幅估計,按比例咁買。
比如Case-Shiller由C位升返上來,升了近兩成,而創科就升了差唔多四倍,但由於近日基數大了,可以估計現時的波幅大概係Case-Shiller的五至八倍左右。
如果買家本來打算用500萬港元買美樓,理論上,現在用六七十萬買創科,就可以賺到相近的回報,一般槓桿要比息銀行,但這組合仲可收息,因為剩下的錢可以用來買債券收息,那麼就算創科輸幾年輸了五成,組合都不怎蝕錢。
換個角度看,是用創科加債券做出了一個美國樓市的認購期權收息組合。當然,一隻股票有太多原因可以突變,例如管理層、股東增/減持、大行評級,但這隻創科在過去十年都有盈利,連在金融海嘯時都賺錢,近六年還有雙位數字以上的盈利增長,過去十年都有派息,講真naked buy我都夠膽,更何況現在是代替美國買樓,最多係着數多蝕底少啫。
先旨聲明,上面所說的買賣方法,前題是你必須睇好美國樓市,才會去做,因為創科本身係領先美國樓市,而用落後指標去炒領先的股票,係違背了trader的炒賣法則;相反,利用創科走勢來評估美國樓價,才是王道。
所以,要睇美國樓市炒唔炒爆,就睇669;至於香港樓市爆唔爆,就睇689囉。
張士佳
註:筆者持有創科(669)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