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澳門塔石藝文館舉辦「百年金石」書畫展,是西泠印社歷任社長的作品。內中有張宗祥的兩件墨寶,難得一見,使我想起初聞其大名的場景:1983年暑期,香港的幾位傳播學者和傳媒人應廈門大學新聞傳播系之邀前往講學,有余也魯、鄭惠和、梁偉賢、蕭孫郁標等,恰好八位且有女士,主持系務的徐鑄成先生戲稱「八仙過海」。
他向教師們介紹至其中「張果老」時,先從張宗祥講起,乃清末舉人,著名書法家、畫家和藏書家,民國時任過浙江省教育廳長,解放後出任省圖書館館長、文史館副館長和西泠印社社長,對保護文物、弘揚文化甚有貢獻。
這位「張果老」,即張宗祥哲嗣張同先生,被該系聘為客席副教授,主授廣告學。我當時協助接待客人,知悉他40年代中期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係老學長,交談遂多。
從他口中得知,雖家學淵源,但其志不在文史,中學時代即專心英文,大學二三年級,便充任系主任陳望道的英文秘書,代擬英文書信、翻譯文稿,畢業後在重慶、武漢、北平的美國新聞處任譯員、處長助理,50年前後到香港美新處任職,繼在大學執教,兩年前才從樹仁書院新聞系主任一職卸任。他的經歷,令我暗暗咋舌:單憑供職美新處這個「污點」,1949年後若留在大陸,不僅無法進入新聞機構工作,在「文革」中非被打成「美國特務」不可。
80年代末我赴美留學,曾給張同寫信請益,他很快覆函給予指點,諄諄嘉勉。畢業後在三藩市謀得職位,去信告知,他回覆道賀,並囑咐在美生活宜多留心觀察社區民主。他還在「社區」二字後面,用括弧注以英文"grassroots",提示從社區這個基層單元較易認知美國的草根民主。若干年後回想,社區居民管理互動中的一點一滴,正是國家民主制度最基礎的體現,亦充分展示民眾的民主素養。
前些天給澳門的報紙寫了這位已故的「西泠」之子,最後為查知他的生年上網搜了一下,不意看到其故鄉的政府網站對張玖的訪談:「1943年,張宗祥一家在重慶,一天張玖與八哥張兆去街上玩,遠遠地看到張同從對面走來。她剛想喊,張兆拉了拉她的手臂,示意她別做聲。原來此時張同被捕了,正在押解途中。三人擦肩而過時,張同說了一句英語,告訴弟弟妹妹自己將被押往土橋。後來多虧張宗祥找朋友向陳立夫求救,張同才獲釋。張玖這才知道五哥是地下黨。」「後來,有關張同的消息就越來越少了。直到50年代的一天,省裏有人到家中來,跟張宗祥說:『張老,張同組織上另派工作了,以後有什麼消息就要通過我們轉達。』」
張同曾有不為常人所知的身份?我既驚又疑。歷史如謎,這個謎恐難解開了。